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陈菊仙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瑶傣族自治县金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6615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的患者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组。传统给药组患者采取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和皮下注射给药,胰岛素泵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糖达标时间、尿酮复常时间、β-一羟丁酸复常时间和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BG、2hPBG、HbA1c。结果胰岛素泵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糖达标时间、尿酮复常时间、β-一羟丁酸复常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给药组,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FBG、2h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治疗糖尿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且起效迅速,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尿病为常见病,发病因素包括免疫功能紊乱、感染和环境、遗传因素等,患者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能力减弱,可出现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伴发消瘦、多尿等特征,治疗不及时可加重病情[1]。本研究观察了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患者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糖尿病患者200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随机分组,传统给药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58例,女患者42例;最低42岁,最高80岁,中位年龄(54.12±4.16)岁。胰岛素泵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57例,女患者43例;最低42岁,最高80岁,中位年龄(54.61±4.47)岁。对两组患者男女例数、年龄差异不显著,不对结果造成干扰(P>0.05)。

1.2方法

传统给药组患者采取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和皮下注射给药,血糖低于13.9mmol/L,则加入0.9%NS静脉注射;若血糖高于13.9mmol/L,则加入5%GS静脉注射。

胰岛素泵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持续24小时注射,第一天注射胰岛素总量一半,以基础量注射;其他在餐前大剂量注射,并根据患者血糖的变化对剂量进行调整[2]。

两组患者初始剂量均根据具体血糖情况进行决定,并给予对症支持和补液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糖达标时间、尿酮复常时间、β-一羟丁酸复常时间和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BG、2hPBG、HbA1c。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结果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控制时间比较

胰岛素泵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糖达标时间、尿酮复常时间、β-一羟丁酸复常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给药组,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以传统胰岛素静脉或皮下注射给药,虽可有效降糖。预防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因存在洗脱、吸附现象,存在输注量不稳定、单位时间效用低下等问题,对胰岛素浓度造成影响,也影响治疗效果[3]。

目前,胰岛素泵已经成为调整血糖的公认最佳方法,其可通过精确细微的基础率调整作用,达到高效降糖目标和安全降糖作用[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是通过模仿机体持续性基础分泌,胰岛素剂量恒定性高,准确性强,给药速度和浓度控制精确,可通过持续给药,确保空腹情况下葡萄糖产生以及葡萄糖利用达到平衡状态,且胰岛素输注部位恒定,避免多次皮下注射部位不同产生的吸收差异和局部硬结,可减轻患者痛苦,还可根据血糖变化灵活调整,达到稳定降糖的作用[5]。

本研究表明,无论传统静脉滴注给药还是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对治疗糖尿病效果均确切,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但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起效迅速,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舒煜生.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分析[J].延边医学,2015,25(7):5-6,7.

[2]王海霞.浅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28):133-134.

[3]胡娟,李纯诚.刍议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13):41-41,43.

[4]王兰英,厉红,薛玲等.甘精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药业,2014,23(4):30-31.

[5]李颖.甘精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5):231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