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设计策略研究

杨强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教育局陕西西安710200

摘要: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引发了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城市密度增加。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教育用地也愈发紧张,现有的中小学学校规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适龄学生需求。文章探讨如何在用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丰富校园空间,探索新的中小学设计策略以满足功能要求。

关键词:城市高密度;中小学设计;校园空间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镇进程不断加快,由此也导致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中小学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用地方面也受到了一些阻碍。因此,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必须对中小学校园用地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的探究。

一、当前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对当前基础教育理念变革的认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教育家办学。这些让人们从内心无比敬重的教育家们,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顶梁柱,多年来开拓进取、鞠躬尽瘁,引领与推动着一所所学校不断发展和奋进,毕生的最大心愿莫过于办好一所学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大胸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开始的。

(二)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1]。

二、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设计规划布局

(一)线性布局

传统的小学大多是行列式布局,松散、刻板,各功能区之间缺乏联系,集约型小学在传统行列式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线性的方式对各功能区进行整合。单侧走廊式与内走廊式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并列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节约空间,使不同功能区之间联系更紧密。串联式是在传统行列式的基础上用连廊或公共空间将独立的各功能区联系起来,加强整体性,为校园节约更多空间,而且串联式相比走廊式韵律感更强,空间变化也更多,对校园形象的提升作用更大。

(二)围合式布局

线性布局方式仍旧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对于用地紧张的城市小学来说并不一定适用,围合整合法相对而言更加集约。将建筑沿用地边界布置,形成围合空间,相同建筑面积情况下比集中式布局层数更低,而且场地中间多出一处完整的室外空间,周围建筑空间内的学生都可以方便到达,另外围合建筑加以变化可在边缘形成多处灵活空间,激发空间活力。

(三)立体式布局

传统的小学校园布局多为水平横向布置,立体整合法即是将校园功能沿竖向布置。底层所占面积极小,通过增加建筑高度提升校园容积率,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中可以节约城市土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立体整合法根据功能使用频率高低和人流大小依次从底层向上布置,底层一般设置人流量较大的使用功能,如风雨操场、报告厅等大空间,或者封闭性较强的配套辅助用房。底层一般称之为“辅助层”,可以结合基地景观增添空间氛围,或者部分架空,改善采光通风,为师生提供活动场所。作为近年被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中小学空间模式,这三大集约式校园类型以各自不同的空间策略都良好地回应了资源高效聚合的问题,每种类型的空间特点、优劣势、空间效果和解决的问题重点也各有千秋。这些形式之间也只是因其设计手法的侧重点不同做了大致的区分,彼此并不互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根据每种类型的特点结合运用。

三、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学的应用措施

(一)缩微化战略

要想解决城市高密度环境现状,就必须认识到导致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其原因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提高建筑学在该问题中的应用。从原理上来看,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整水平不高所导致的,所以要想解决城市空间生生活品质与紧密性之间的矛盾,或必须选择更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风格,通过风格优化来减少密度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另外,城市通过缩微化战略,将功能相似相同的建筑物进行合并,通过提升公共用地的利用效率来逐步解决城市化高密度问题[2]。

(二)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

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是解决城市高密度问题的关键因素。其要求城市规划者要认真了解不同建筑的使用空间与功能需求,通过协调人与空间的实际关系来维持环境与空间的协调发展。比如可以通过缝合和填充的方式来对一些相对固定的空间内穿插一些小的修补工程,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建筑结构完整性,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为建筑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的空间架构创设条件,而这也可以有效提升空间的综合利用率。

四、城市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空间设计策略

(一)丰富空间层次

传统的校园空间难以适应全新的教育模式,这就对教学空间的变革提出要求,需要发展改良多层次变化的校园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丰富空间层次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革新交通空间、构建开放空间以及可变空间。走廊灯交通空间要考虑多种使用要求,在集约化前提下对交通空间进行多功能融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可与其他功能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多功能的复合空间,这种空间功能联系紧密,开放性强,符合集约化理念。传统校园由较为封闭的教学空间向开放式的多元空间转变,开放空间的构建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有助于校园空间层次的丰富。可变空间的灵活使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空间形态不变,但是具有功能变化的潜力;另一方面指利用可变的墙体、家具等分隔改变空间形态,达成功能的转换。

(二)建筑空间立体化

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当下,教育建筑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地面空间已经难以承受校园空间的扩张,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对地面空间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地下和屋面空间,达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挖掘用地潜能。小学校园大部分空间下都适合布置地下空间,只是要考虑地面与地下功能联系的紧密程度。由于地下空间采光、通风不佳,所以并不是所有功能都适合布置在地下,例如教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等不宜建在地下,体育馆、大礼堂以及生活服务用房可以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地下空间可以与下沉庭院结合或设计天井等来解决采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疏散的安全。随着小学建设用地的紧缺,地面场地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日常活动,立体化趋势成为热点,屋面空间也引起了设计师的关注。屋面空间属于室外空间,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室外空间不同的是屋面空间处于较高的屋面上,与地面室外空间存在高差,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视野更开阔,空间可塑性强,最重要的是更加节约用地。

结论

文章对基于城市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设计规划策略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希望能够促使中小学有效设计规划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巧,浅谈重庆校园的绿色生态景观设计[J].南方农机,2017,48(15):77+81.

[2]付强,史瑛喆.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探究[J].哦工程技术研究,2017(8):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