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玛伊努尔?纳伊普艾比拜?阿卜杜瓦日斯

/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玛伊努尔?纳伊普艾比拜?阿卜杜瓦日斯

玛伊努尔?纳伊普艾比拜?阿卜杜瓦日斯

玛伊努尔?纳伊普新疆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卫生院新疆848200

艾比拜?阿卜杜瓦日斯新疆洛浦县人民医院新疆84820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及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男5例,女43例,年龄38~76岁,临床症状胸痛、发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重者出现心功能衰竭。

2护理

2.1心理护理[1]心肌梗死因发病突然,病情严重,有频死感,可能会造成患者焦虑、恐惧、紧张、抑郁、悲观心理等消极心理,在护理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友好的护患平台,采取温柔、亲切的语气,保持热情的态度,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同时,及时开展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教育活动,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消除患者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是之能积极的面对疾病,接受治疗,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2卧床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2.3饮食与大小便护理定制合理健康的饮食计划:食物以递延、低脂为主,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2.4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当病人疼痛或焦虑不安时,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不过应注意镇静、镇痛剂可能改变呼吸频率,在转入ICU之前还要准确记录病人的出入量。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心理护理,采取鼓励的话语对患者进行疏导,促使患者通过自身毅力努力克服疼痛,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必要时口服或注射止痛剂,予以减轻痛感。

2.5吸氧:合理给患者使用氧气,急性期病人应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间歇低流量给氧(3~4L/min),维持1~2天,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塞面积,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减轻疼痛。

2.6皮肤护理:患者长期卧床应避免褥疮的发生,应每1~2h时给病人翻身1次,按摩保护受压部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2.7严密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护士应每15~30min测P、R、BP1次,记录24h出入量;做好心电监护,注意心音、心率、心律、胸痛的变化。同时,保证输液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抢救药品及时输入体内,并同时注意输液速度(20~30滴/min),纠正电解质紊乱。动脉血气分析示:(1)低氧血症(PaO2<8.00kPa)SaO2≤90%;(2)代谢性酸中毒(pH<7.4,PaCO2正常或<5.33kPa,HCO-3<22mmol/L),这些主要是由于组织灌注减少或乳酸生成过多造成;(3)呼吸性碱中毒(pH<7.4,PaCO2<4.67kPa)主要由于病人呼出过多CO2过度通气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长期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坏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发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严重病症,严重时会引起心功能衰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首先从心理角度切入,针对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心理,切实展开了有效的护理应对措施,及时的消除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晓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7(2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