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娩体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 2

浅谈分娩体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杨泉

贵州省第三人民医院

不同历史时期妇女分娩体位各异,但走动和保持自由的体位(直立体位,包括站立、坐、蹲、走动、跪、俯卧、手膝支持俯卧,并随产妇意愿更换)是共同的特点[1]。截石位分娩是伴随着美国产科技术发展,随着产床和产科操作的开展,为方便医师操作,这种体位逐渐成为产科分娩的主导体位,但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研究数据支持。循证医学的研究不支持平卧位分娩,认为增加胎儿窒息,并妨碍胎儿下降,增加难产和会阴侧切[2],WHO分娩指导禁止使用平卧位(截石位)接产,鼓励采用非平卧位体位分娩,如侧卧、坐、俯卧(onyourhandsandknees)、蹲等。我国传统采用平卧位分娩,近年来也有应用坐位分娩等的研究[3],但应用俯卧位接产未见报道。本研究尝试进行俯卧位接产的探索,并与同期平卧位接产进行对照,希望对正确应用适当的分娩体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集资料。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1例,无妊娠并发症,自愿参加试验者,告之有2种分娩体位,一种是传统的平卧,另一种是俯卧位,在宫口开全后,按预先的随机抽签号码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年龄分别为(26.73±1.45)、(26.67±1.23)岁,孕周分别为(39.45±0.35)、(39.78±0.45)周,孕1~4次,产1~2次,两组年龄(t=1.243,P=0.216)、孕周(t=2.698,P=0.08)、孕次(χ2=1.844,P=0.764)、产次(χ2=6.347,P=0.5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俯卧位接产,产妇宫口胎头拨露后上产床,把产床调整成床尾低位,床头高位,让产妇俯卧于床尾端。如果持续15~20min以上,仍未见胎头娩出,或拨露较慢,产妇感到俯卧体力不适,可侧卧休息,等几次宫缩后,再俯卧,用大洞巾盖于产妇臀部铺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卧位接产,产妇宫口开全胎头拨露2~3cm后平卧产床,铺巾接产。

1.3观察指标

记录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侧切情况。产后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测量。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母儿结局计量指标比较

两组间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7,P=0.055);俯卧位组比平卧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多,新生儿体重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043、3.159、2.389,P均<0.05)、;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85、0.709,P分别为0.0116、0.455),两组均顺产分娩,无顺转剖者。俯卧位组中,有2例枕后位病例,在俯卧20~35min后转为枕前位分娩见表1。表1两组母儿结局计量指标比较

2.2两组母儿结局计数指标的比较

两组产后出血>200m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新生儿1min和5min的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会阴裂伤和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组比平卧组,有更多的会阴完整病例,和更多的I度裂伤和Ⅱ度裂伤,侧切率低于平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母儿结局计数资料比较

3讨论

分娩为自然现象,分娩体位是动物的本能选择行为。其它动物多采用侧卧、俯卧位完成分娩。而平卧位的引入产科,是人类干涉自然分娩的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论证。在应用多年后,才有学者重新研究评估其合理性。

3.1体位与胎儿宫内窘迫

卧位对母亲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产科基础理论。Carbonne等测量临产后产妇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不同体位时对平均中动脉血压和胎儿血氧分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左侧卧位显示了最低的平均中动脉血压和最高的胎儿血氧分压。在仰卧位出现了1例低血压综合征伴有胎儿血氧分压的降低,改为左侧卧位后好转。研究证明产妇在临产中保持左侧卧位时,较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有更高的血氧分压[4]。这奠定了产科中产妇尤其是晚期妊娠产妇要避免仰卧,和胎儿窘迫抢救中首先要改变产妇体位的生理学基础。

本研究中,俯卧位在1min时出现2例Ⅰ度窒息,5min时没有窒息儿,而平卧位组在1min时无窒息儿,在5min时却出现了2例Ⅰ度窒息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正常产中,出现胎儿窒息的几率是很低的,不足以说明哪种体位更优,但是平卧位有潜在的导致胎儿窒息的危害,在发现有胎心变化时,仍应首先改变平卧位为侧卧位。

3.2分娩体位与骨盆

Russell应用X线测量产妇妊娠晚期和产后6周的骨盆,发现妇女在坐位时比仰卧位时骨盆出口更宽。1991年Gupta等比较了坐位与蹲位的骨盆入口和出口径线,未发现差异。Michel等研究应用了MR技术测量女性骨盆,发现蹲位和手膝支持俯卧位时,骨盆出口径线(sagittaloutlet)和坐骨棘径线(interspinousdiameter)要长于仰卧位,蹲位时骨盆的坐骨结节径线(intertuberousdiameter)长于其它体位。认为产妇在蹲位或手膝支持俯卧位时,骨盆增宽,有利于胎儿下降和内旋转。而其它体位如截石位、半坐位可能会妨碍胎儿旋转下降[5]。有研究发现,产程中采用手膝支持俯卧位(handsandknees)有助于枕后位转成枕前位,并且产妇在俯卧位时感到背痛明显减轻[6]。

本研究中有2例枕后位者,采用俯卧体位后转为枕前位分娩,尽管例数较少,但提示俯卧位对于胎儿分娩机转有利,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枕后位、头盆不称、胎头不均倾等情况时,尝试应用俯卧位和产妇活动改变来纠正。

3.3分娩体位与母儿结局

Gupta等[2]的循证研究结果支持第二产程体位取直立体位和/或侧卧位,与取平卧位和/或截石位比较,前者第二产程时间平均缩短4.28min(95%CI2.93~5.63min),减少助产术(RR0.80,95%CI0.69~0.92),会阴侧切率(RR0.83,95%CI0.75~0.92),增加Ⅱ度裂伤率(RR1.23,95%CI1.09~1.39),增多产后出血量(RR1.63,95%CI1.29~2.05),减轻产后疼痛(RR0.73,95%CI0.60~0.90),更少的异常胎心变化(RR0.31,95%CI0.08~0.98)。本研究发现,俯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第一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产程时间缩短,两组均无阴道助产病例;两组会阴侧切率比较,俯卧组只有1例进行了侧切,而平卧组侧切率为88.3%,俯卧位I度裂伤率为70.6%,Ⅱ度裂伤率为11.8%,并且俯卧位组的新生儿平均体重要高于平卧位组,权衡比较,俯卧位会阴损伤程度远低于平卧位。会阴侧切增加盆底肌肉的损伤,增加产后疼痛,有更多的尿潴留等并发症,产后恢复性生活晚于自然裂伤者[7,8],采用俯卧位分娩降低了会阴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中发现俯卧位的产后出血量要多于平卧位,但是两组间在出血量>20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发现,取俯卧位时,产后出血更容易排出,故产后短时间内出血较多,但并没有引起大量的产后出血。

综上所述,第二产程取俯卧位分娩接产,与传统的平卧位相比,第二产程时间更短,不增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增加,但仍处于生理范围内,俯卧位接产明显降低会阴侧切的应用,有利于会阴的保护,减轻会阴损伤。提示俯卧位可能更有利于枕后位的旋转成枕前位,是更利于正常分娩的体位,值得在临床应用。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是目前国内收录中文最多最权威医学杂志、医学杂志;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提供免费全文阅读。网站可以实现文章内容的全文检索,可以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阅读、下载以及提供最及时的医学信息,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期刊杂志,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ShermerRH,RainesDA.Positioningduringthesecondstageoflabor:movingbacktobasics[J].JOGNN,1997,26(6):727-734.

[2]GuptaJK,HofmeyrGJ,SmythRMD.Positioninthesecondstageoflabourforwomenwithoutepiduralanaesthesia[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05,(3):CD002006.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

[4]BrunoC,AlexandraB,Marie-laureL,etal.Maternalpositionduringlabor:effectsonfetaloxygensaturationmeasuredbypulseoximetry[J].Obstetrics&Gynecology,1996,88:797-800.

[5]SimkinP.Maternalpositionsandpelvesrevisited[J].Birth,2003,30(2):130-132.

[6]StremlerR,HodnettE,PetryshenP,etal.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hands-and-kneespositioningforoccipitoposteriorpositioninlabor[J].Birth,2005,32(4):243-251.

[7]RobertsJ,HansonL.Bestpracticesinsecondstagelaborcare:maternalbearingdownandpositioning[J].MidwiferyWomensHealth,2007,52:238-245.

[8]WoolleyRJ.Benefitsandrisksofepisiotomy:AreviewoftheEnglish-languageliteraturesince1980.PartI[J].ObstetGynecolSurvey,1995,50:80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