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段数学的解题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培养小学低段数学的解题能力

吴凤梅

吴凤梅

〔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解题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初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为用数学而学数学。

〔关键词〕解题能力思维发展数学交流会用数学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少年数学论坛上,向近千名少年数学爱好者讲述学好数学的诀窍:数学不止是会写,还要会说,会回答各种问题。确实,教师应教给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解题本领和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那怎样培养低段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认真读题。遇到复杂的题目,引导学生读题,一遍,两遍,甚至多遍,读题是审题能力的开始,学生只有读懂题目了,才能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在教学一年级“比多,比少”内容中,“圆比三角形多5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对学生来说,两者之间比较多少,比较大小的关系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很难理解到底谁多,谁少,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来明白其中的意思:圆比三角形多,就是圆多,三角形少;三角形比正方形少,也是正方形比三角形多。那么在解决类似“18比9大(),4比12少()”就简单多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题意。

2“收”集信息,培养习惯大家不难发现,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很多题目都是图文结合,对于低段的孩子,往往不能全面的分析、考虑问题,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只是把题目中呈现的“信息”过目一下,就急于动笔,没看清题目中的关键字、数据、问题等。所以在解决问题前,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收集图文信息,理解重点信息,并引导学生学会找要解决的问题,知道收集信息的目的,才能正确的处理收集的信息。

从而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例: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三第7提的习题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收集到信息:排球每个39元,足球每个58元,篮球每个45元,并重点理解“优惠”的含义,知道“优惠8元”就是每个球都便宜8元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每个排球多少元?每个足球多少元?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也能很快的并很有条理的解答3个问题,做到不遗漏题,逐步培养学生做题仔细的能力。

3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周沛耕赞同两位院士的教学方法。“学数学有两个层次:听懂别人的话是第一层次,能让别人听懂自己讲是第二个层次。”对于低段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完善,遇到一些复杂的或即时是简单的问题,往往出现思考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却说不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在三年级口算除法中,240&pide;3=?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出现以下三种计算方法:1.80×3=240,240&pide;3=80。2.24&pide;3=8,240&pide;3=80。3.把240看作24个十,24个十&pide;3=8个十,8个十也就是80。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计算出结果,还要重视和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的过程,因为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时,自言自语地说说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先说,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算理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4源于生活,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近年小学数学题库中,也涉及考考学生的解题过程,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叙述、图形、列式等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认识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二年级解决问题:小明一家三口去动物园玩,爸爸带了80元钱,够吗?为什么?(成人票:30元每人,儿童票:15元每人),学生在理解一家三口既有3个人:两个大人,一个儿童后,就简单多了,列式30+30+15=75元,而80元大于75元,所以够用。在学生写出思考过程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数学来于生活,归于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能解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真正成为数学的小主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区钱清镇九岩小学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