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衔接

宋献涛

宋献涛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衔接历来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领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衔接的成功与否,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还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笔者多年从事地理教学一线工作,深感此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完善地理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并通过实践研究的方法对此问题做一些摸索。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由于从初二到高一出现一年的空档期,加上初高中地理就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来说联系难、跨度大,德育要求也更高,极易让初进高中的学生产生疏远感和畏惧。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德育教育出现断层,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下,地理教师如何做好德育衔接工作,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呢?

1地理德育教育的衔接对于教师的要求1.1教师应深刻了解初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目标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年龄段不同,德育目标也不同,对于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求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讲,有联系加升华。比如,对“环境”内容,初中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高中对这一板块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1.2教师应深刻领悟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衔接本质就是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综合内在素质的全面塑造得以顺利过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德育教育的最近发展区,这是高效地理课堂的需要,也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促进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2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2.1精心设计德育衔接内容,平稳过渡。在新课改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注意联系教科书中的内容,挖掘地理学科中隐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等显性内容在教师的讲授下得以熟练掌握,但是对情感道德领域的领悟却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利用合适的时机加以引导提升。例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初高中都有,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理念时,不仅要通过数据详述国家的资源总量、人口总量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我国虽地大物博相对而言却是资源紧缺的现状。这一环节,不仅要学生通过数据和逼真的环境污染状况了解国情,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初中要求),更要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分析开采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个人,在环境保护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该采取的态度及负有的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2.2及时捕捉最新信息,实施引导式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感性的认识地理事物,更要过渡到用辩证思维,多角度的分析地理事物,全面详尽地分析利弊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的河流”中关于大坝建设利与弊的内容时,可以举例: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引起湖域面积大面积减小,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因干旱坊间出现了这样的谣言:干旱天气主要是因为三峡大坝的建立,引起局部气候变化的后果。学生了解三峡的作用(灌溉、防洪、航运、发电及旅游等)后,在讲弊端时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的分析出谣言不成立的依据:三峡大坝的建设虽然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但不会波及整个南方地区。通过这样的辩证分析,使学生学会多角度、辩证地分析碰到的问题。

2.3加强师生、生生交流,领悟思想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开发课堂中师生、生生积极交流的广阔空间。例如,在讲授“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合作。活动的主题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析:①漫画“油荒”;②世界石油储量何时耗尽;③我国近些年的石油消费与进口。

面对这样的场景,学生积极踊跃,兴趣盎然,探究氛围浓烈,已不仅仅停留在了解,而是对石油潜在的危机深入分析,学生就这样在浓烈的探究氛围中,在自主合作与交流中,获得了知识,思想情感受到进一步的教育。

总之,德育教育的衔接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深入领会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为着眼点,充分挖掘深藏其中的各种德育素材,科学采取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通过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进行多重培养,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1张光军.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何晓文等.中学理科德育问题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1(02)4丁书通.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德育润物细无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反思[J].地理教育,2010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