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历史课堂教学完善学生人性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亮剑历史课堂教学完善学生人性教育

南绍健

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

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尤其人性教育更具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勇于亮剑,大胆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真挖掘古今中外人性教育的素材,使历史课堂它成为青年学生们健全人格、完善人性的光辉殿堂,以解决当前部分青少年道德的缺失,精神的贫瘠和信仰的迷茫。

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人性教育的地位,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体现了自由在个体生命中的地位,体现了生命意义在宇宙中的地位。事实上,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说的则是一种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关于人性的善恶,历史上争论不休,实际上,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失偏颇,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许正因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断改造自己,也因为有后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说,人性不仅有善和恶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别,我们的教育应当把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9年4月全新诠释了人性: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当人理智的释放人性的自由时,自我的良心就给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归到美善的表达,爱的情感随之产生,人就会在人格上得到某种满足,身体上的满足是快乐,心灵上的满足是欢喜,这种人格(身心)上满足就是幸福。人性就是爱的满足,当真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爱时,爱是法律精神的源泉,爱是人良心的机能,爱是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回应和给予。爱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最高表达,因为人人都拥有真理,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显示了人生的上升真相。人性的本质,即每个人都拥有真理的真相,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作为存在的人不会失去真理性,所体现的真理性是真正平等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人的地位确立在与宇宙同等的位置,人的真理性与宇宙真理性同等发展,人可以通过人格的上升,将生命的意义和脚步遍及宇宙。

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看到几则新闻,很让人痛心。

2009年7月11日《西部网》新闻,你们过分了,垃圾丢得满街都是!”前天中午,49岁的环卫女工苏达会因为这样一句话,竟招来一个13岁女孩用鞋底抽打耳光。让人更为气愤的是,女孩的父亲非但没有劝阻女儿的行为,反而称“打得好,该打!”

2009年10月27日晚,上海南湖职校二分校学生打人事件有了新进展。打人的熊某承认打人事实并认错。

2009年11月11日08:30来源:中国新闻网昆明"小学生卖淫案"开审将择日宣判

2009年11月12日08:16来源:河北新闻网14岁初中女生被同学挟持到教室内轮奸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而据教育部统计,仅2016年5月至8月,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

近日多地媒体报道校园欺凌、暴力或类似事件,让“校园欺凌”这一沉重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于2016年4月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但这一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在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心理的创伤之外,更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中学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段,是认识、体验和模仿社会的开始阶段。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忽视对他们的人性教育。看了以上新闻,我们却发现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人性严重缺失。这表现为愚昧、任性、自私、冷酷、势利、盲从、迷失、缺乏自我认识和判断的人性。换句话说,就是厌学、厌家、厌世,其具体表现是:逃课、打架甚至辱骂或伤害老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网络成瘾,自杀自残。人性的缺失已经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危害青年学生的“精神毒品”,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怎能不出手相救呢?亮剑吧——让人性教育的剑锋始终活跃在历史课堂第一线,帮助广大学生找回迷失的自我。对教师而言,人性和教育是实施教育两个主题,不了解人性无以谈教育,不借助教育难以完善人性。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性教育,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性教育,更可以拯救青年学生的灵魂,帮助他们走向美丽人生。

翻开人类的历史,东西方封建专制制度、中世纪的天主教、两次世界大战、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等,一幕幕人性被扼杀、被扭曲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同时人类追求真善美,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从明朝李贽的叛逆,到但丁的神曲,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启蒙思想到经历大战之后的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都充满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由于认识了人性的多样性,我们才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才能理解人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历史教学中人性教育素材不胜枚举,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例。面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取舍,把人类永恒的价值观挖掘出来。教育始终要面对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批判封建儒教的同时,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起新的人文儒教。用人文精神的合理成份来改造传统的封建儒教。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是最神圣的,是自高无上的。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机会来到地球,从这一点上看,生命是偶然的,佛教把它解释为“缘”。其次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怎么去尊重别人的生命?怎么去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在这一点上,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做损害生命的事情,比如吸毒、纵欲、杀人放火、过劳等。珍惜生命不排除享受生命。基督教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能欲望。享受生命不应该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层次上的满足。最后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同情心与慈悲心是道德的开端。由尊重自己的生命推及尊重别人的生命,及一切生命,最终树立起全社会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人性教育首先是生命观的教育,“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性教育从生命和爱情中更能得以体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让我们更深一层了解到西方圣贤的人性观,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精神无不体现古代西方人性的精神。还有必修三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从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及其对人性的研究,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性教育。另外历史教学也不要回避学生们的敏感问题,这恰恰是人性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例如爱情观与婚姻观问题。在讲到古希腊人文大师苏格拉底的时候,我还顺便讲到了柏拉图向老师苏格拉底请教爱情和婚姻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让学生深深的理解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变化以及爱情的美好,这不就是人性教育的良好开端吗?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裴多菲已经把人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科学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而人性教育就是让生命的意义和脚步遍及宇宙,把真理带给全人类,在人间播撒幸福的种子。

人性教育之所以迫在眉睫,是因为她还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就必须重新发现和弘扬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只有用人文精神引领科学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李铁映在2001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指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两轮共转,协同前进,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才能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才能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可见科学与人文都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该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只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人性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既是塑造人类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类道德沦丧的重要手段。它激发个体生命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认识,又丰富“人”的概念,从而促进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并改善人类的情感。由于历史教学中拥有人类丰富的人性内涵,高尚的人性品质,因此历史教学对当前广大学生实施人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用人性教育的阳光,驱散学生头脑中现实的黑暗吧!

参考文献: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王起义海头中学

《高中历史学科教育中的德智交融——从一堂历史课谈起》刘庆刚上海中学

《人文讲演录》周国平上海文艺出版社

《教育目的论》扈中平湖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4日第9版

《青少年人性教育读本》之分册

《百度百科》互联网“人性”词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