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儿咳嗽治疗临床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社区小儿咳嗽治疗临床评估

王小瑜

王小瑜

(昆山市陆家镇合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昆山215331)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小儿咳嗽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诊治小儿咳嗽疾病的社区患儿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则仅以西药治疗小儿咳嗽病症。两组患儿经治疗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组间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治疗社区小儿咳嗽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小儿对中西医结合疗法依从性高且、安全性好,可减少患儿痛苦时间。

【关键词】社区;小儿咳嗽;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01-01

小儿咳嗽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具体病因较为繁复,其中咳嗽、咳痰等常为小儿咳嗽临床治疗的具体特征[1]。患儿若咳嗽幅度较大、咳痰现象严重将会造成胸闷情况,同时还会诱发患儿喉咙嘶哑、出现呕吐以及多汗等症状[2]。社区小儿咳嗽病发时间多以冬春季节为主,是为社区小儿多发病之一。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之间诊治小儿咳嗽疾病的社区患儿,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其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诊治小儿咳嗽疾病的社区患儿91例,男47例,女44例,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为(6.63±3.56)岁,患而病程均为3天。所有患儿经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咳嗽,稍有发热且多痰流鼻涕等,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将9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53例,对照组患儿3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给以对照组患儿采取西医治疗方法,体检表明患儿咽部黏膜出现充血现象,给予冰敷、服用急支糖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之上加入中药治疗,经中医辨证分型,社区小儿咳嗽大多同当地气候环境相关,主要分风寒与风热两种咳嗽类型,风寒咳嗽常表现为咳嗽反复、痰液较少;风热咳嗽则为痰液较多且有发热现象,若为风寒咳嗽的患儿可给予金沸草散加减,其中金沸草4g、前胡与荆芥各3g、法夏2g和生姜2片,加水煎服,日服1剂,趁热服用,每天2次;风热咳嗽则可用桑菊饮加减,其中桑叶4g、薄荷和连翘各3g、杏仁与桔梗分别2g,加水煎服,日服1剂,可放凉服用,每天2次,总疗程为4~6天。

1.3评价指标

痊愈:临床病症消失,无咳嗽,身体恢复健康;好转:临床病症稍有改善,咳嗽症状缓解,身体区域健康状态;无效:临床病症未发生变化或恶化,咳嗽加重,身体状况较差。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P<0.05,表明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例(%)]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5331(58.49)18(33.96)4(7.55)49(92.45)

对照组3818(47.37)11(28.95)9(23.68)29(76.32)

X2--------4.71

P--------<0.05

3.讨论

咳嗽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是指呼吸道遭受感染病毒入侵,机体对其保护性反射现象。临床上一般将小儿咳嗽分为虚实两类,但主要以实证咳嗽较为常见,所谓实证则为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痰液而堵塞小儿呼吸道,进而发生咳嗽现象;若咳嗽现象持久,对患儿正气有所损伤,造成小儿咳声轻微,痰液稀薄则为虚证[3]。小儿出现咳嗽现象需高度注意,在病情轻微时患儿家属可为其添加衣物或者带其放在避风区域,避免小儿咳嗽症状加重;倘若出现小儿咳嗽严重现象则需及时去就近医院诊治,确保及时有效采取治疗方法,以缓解患儿痛苦。有学者在研究小儿咳嗽病症时采取得桑菊饮治疗,主要诊治小儿咳嗽不止且不通畅、痰液较为黏稠、稍有风寒、发热等病症[4]。社区小儿咳嗽受到气候环境及天气变化的影响,发病率较高,但病因复杂,需仔细诊断病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适时、合理的诊治方案。小儿咳嗽若严重至产生变异,需检查患儿大气道状况、支气管等部位,患儿大气道较窄、支气管上皮遭受炎症入侵,以致受到损伤,将会造成局部气管产生收缩现象,进而引发小儿持续咳嗽[5]。在诊断小儿咳嗽时需严谨诊断工作态度,明确咳嗽原因、病情进展等,针对性采取治疗方法。小儿气管、支气管较为脆弱且管道窄小,血管较多且支气管柔软,黏膜腺分泌不足,对气道影响较大,易出现干燥现象、而纤毛运动异常将不能实现清除功能,综合上述因素小儿呼吸道感染几率较大,对其气道畅通产生不利作用,因此对患儿进行止咳化痰将为治疗的首要前提。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49%、92.45%,其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检验x2=4.71,P值小于0.05,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在治疗社区小儿咳嗽临床效果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在临床治疗上,因患儿年幼,需多方面考虑小儿咳嗽原因,中医治疗时应兼顾患儿感受,提高患儿依从性,以便更好治疗小儿咳嗽,降低患儿痛苦程度,加快其恢复健康速度。

参考文献:

[1]曾钊辉,袁艺华,骆雪峰.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小儿咳嗽82例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4:77.

[2]叶小英,王安宁.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60例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069-5070.

[3]郭小燕.程万里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举要[J].内蒙古中医药,2013,04:54.

[4]姚洁琼.王俊宏巧用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J].河北中医,2013,04:536-538.

[5]宋春梅,王艳华,田学敏.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应用规范方案治疗临床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0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