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

范春亚

范春亚(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心ICU1江苏江阴214400)

【关键词】气管插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250-02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是在患者自然通气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而气管插管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可因肺脏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实现正常的气体交换而引发体内低氧或CO2潴留,进而可导致全身生理代谢紊乱,若能及时对此类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开辟人工气道,彻底引流呼吸道内潴留的痰液等处置方法,并完善其基础护理,能够极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1]。临床实践证实,在对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能否及时、完善地对其进行护理,会直接影响到其病情的转归和预后。现将对进行气管插管的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护理方法:

1口腔护理

患者的口腔和咽部常会滋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可能会在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侵入下呼吸道,引发其肺部感染。因此,护士每天应为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3次口腔护理,以预防其肺部感染。

2预防压疮的护理

护士应每隔90分钟协助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翻身1次,在为其翻身时应轻轻拍打其背部,并应每天为其进行3次背部及腿部按摩,每次按摩20分钟,这样可促进患者受压皮肤处的血液循环,有效地预防压疮。

3饮食及心理护理

患者在插管后可出现暂时性的失音,此时护士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教患者一些简单的非口语交流方法,如使用简单的手语或写字板等。插管后一般禁食,如要进食的话,是进行鼻饲。

4对气管插管的护理

使气管插管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防止插管插入过深或过浅,妥善地固定插管。在插管后,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气体是否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插管是否位于气管内。定期为患者更换固定插管的胶布,在交接班时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深度[2]。

5气道湿化的护理

我们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其操作方法是: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毫米,并以0.1毫升/分的速度滴注湿化液,每日注入150毫升。与间歇湿化法相比,此法可使气道在一整天内保持湿润,避免气道黏膜受到刺激,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6使用吸痰术

及时为患者吸痰可有效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插管,保持气道的通畅,提高进行机械通气的效率。在吸痰前,应充分对患者进行吸痰宣教,告诉患者吸痰时可能出现的一些短暂的轻微的不适感(如憋气感等),并指导其在吸痰时进行自主咳嗽,以配合痰液的咯出和清除。护士进行吸痰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为患者选取粗细合适的吸痰管。一般来说,成年人可使用10~12吸痰管,吸痰管的内径不可大于插管内径的1/2,否则会影响吸痰的效果。在进行吸痰前,可将氧浓度提高至100%,然后将吸引负压设定在14.1~19.5千帕。准备完毕后,先将吸痰管的负压切断,插入吸痰管,在出现阻力感时开放吸痰器,嘱患者咳嗽,同时将吸痰管上提,并分别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捻动吸痰管。吸痰的整体过程应迅速、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在吸痰时,应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患者的氧饱和度若小于90%或其脉搏明显增速,应立即停止吸痰。

7呼吸机气囊的清洁维护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气囊均有“等张压力”的特点,不会压迫气管,无需按时放气。在维护呼吸机气囊时,先嘱患者放松平卧,为其充分吸痰,再将潮气量适当上调,然后开动呼吸机,放松气囊,使气囊内潴留物被呼吸机的正压自下而上地冲至咽部,在此时开动吸痰器,吸痰管就会将这些潴留物吸出。

8生命体征检测

在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期间,应密切检测其意识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如果患者血压正常,心率齐整,自主呼吸和机械呼吸同步协调,无缺氧体征,则说明处置得当。如果患者因通气不足而发生二氧化碳潴留或因通气过度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应在第一时间向值班医生汇报。

9围拔管期的护理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长与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和对呼吸机的依赖性成正比。因此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及时早中止机械通气,拔出气管插管。在拔管前,应充分湿化患者的呼吸道,充分吸出呼吸道内的痰液等积留物,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迅速拔出气管导管,患者在拔管后禁食24小时。护士应密切检测患者在拔管后的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可用序贯通气法来应对拔管后出现的呼吸不适等不良反应,从而使患者从依赖呼吸机呼吸的状态完全过渡至自主呼吸状态。

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救治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为此类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及时完善地对其进行基础护理,气管插管护理,吸痰护理,围拔管期护理等护理操作,能显著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邱海波,刘又宁.机械通气的不断进步与危重病治疗面临的挑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721-722.

[2]郭淑华,陈静雯.呼吸机的安全使用与护理干预[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6):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