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转化的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差生”转化的分析与对策

魏传国

□魏传国

横在分数和素质之间的有一个特殊群体叫———“差生”!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把这个特殊群体去了,是不是应试就约等于素质呢?作为老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差生”是我们的心病?还是我们的心痛?一字之差,各不相同。无论是心病还是心痛,都需要我们去正确的面对、接纳、改变。

1重拾“差生”话题的背景“差生”可以说是一个很久远的话题。记得20年前刚毕业的时候,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学期都要写一个“培优辅差”计划。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写,借了前辈的来抄。

那时候所谓的“差”更多的指向是学习差。而今我所说的“差”,范畴应该更广了。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从何处入手是个关键。决定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难道仅仅是班里前十名?中下游学生才是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元素。转化一个“差生”远比培养一个“优生”意义重大。从教学成绩上讲他们会影响那些所谓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从班级管理、课堂管理上说他们会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效果;从社会评价上说他们会更多的代表了社会满意度。

那么,针对这部分孩子,我们肩上有更大的责任。

现在各校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每个班学习后十名,既是学习的“差生”,又是纪律的“差生”。当他们丝毫看不见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开始自暴自弃,然后扭曲。有人说,基础太差。不要这么笼统的用这两个字就把一切推脱的一干二净。基础差,差在哪?差在数学还是英语?差在数学的话,是差在计算还是差在运用?找准症结,如何补救才是关键。

2“差生”———你从哪里来?

在我们眼中,什么样的学生是“差生”呢?或者说定义“差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所谓的“差生”其实就是学习差、习惯差、文明程度差、思想品质差……这个种种的“差”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是不是我们人为的加以划分的?也就是说人为定义、或者说公认“差生”?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也认同、最后家长也认同,连孩子自己都认同。于是,“差生”就这么出来了。

2.1基础差、跟不上———差一年是差,差几年就不是差了。基础是什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更多的是缺习惯、缺方法、却兴趣和动机。很多在小学学习不好的孩子,到初中后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什么?环境变了,他们会随之改变一些东西,有的孩子就趁机起来了。我们需要研究,为什么这部分孩子起来了,而另一部分孩子却没起来甚至下去了。有没有我们老师的因素?

2.2考学无望,人生无趣———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有失偏颇了,教育教学需要有好的分数、好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有一个目标———考学。当考学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以后,当孩子感受不到目标的距离、感受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在他经历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反复的尝试失败后,他能做的也唯有自我放弃。

2.3叛逆、价值缺失———价值缺失是当今社会的通病。无论社会层面还是家长层面、学校层面,普遍缺乏的就是价值取向。唯功利、唯利益、短视、浮躁,这些东西势必会影射到学生身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听王岱老师讲《项链》,问男孩子们是喜欢以前的马蒂尔德还是喜欢后来的,那些孩子都很向往美好,大多选择前者,因为年轻漂亮。也有孩子坦言如果是小职员,会选择后者。这说明什么?一是现代的孩子不会受教师的诱导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原则,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和我们曾经的年轻时代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单纯的拿着分数、考学、对得起家长等这样的价值观念来诱导学生,他们很难听进去,并且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以前的孩子,我们拽到跟前,谈谈家长的不容易、说说干建筑的父亲粗造的双手、母亲的白发,孩子就是涕泗交流,不停地忏悔。

现在呢?试试看吧。

2.4爱的缺失、皮肤饥渴———家长忙于养家糊口,能真正关爱孩子的并不多。尤其是农村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就局限于好吃好喝好穿的物质保障,而那种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基本上没有。尤其是孩子越来越大,家长和孩子互动交流越来越少,淡言淡语,云淡风轻的问问作业、问问成绩的成了好的。由几个家长能不时得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缺爱、皮肤饥渴,都是造成孩子早恋、顽劣的原因。

2.5不公正待遇———烙上了差生的标签,老师、家长、同学都会不由自主的给他们以定势评价。两个人打架,无疑我们率先定义的是“差生”无理、“优生”无罪。班里丢了东西、公物被破坏,我们率先就要排查这几个“差生”。

3“差生”转化策略举隅3.1承认差异———承认差异、接纳差异、尊重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有的人考三分就是优秀,有的人五分才是优秀。每个人的IQ、EQ都不一样,眼耳鼻舌身意也不一样。

3.2善于接纳———我们要从内心里接纳他们,而不能把他们当做降低我们分数的一个分母。在我们这里四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在人家家庭里是百分之百,是人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的宝。我们要理解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不应该是“错误”或者“罪恶”,这是他们青春期应该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鄙视、训斥、告家长,而应该是一种正面的引导。这种引导应该是一种艺术。比如说苹果树在秋天会开花,结的果子,很小就会凋落,为什么?时间不对。刚长出来的苹果,身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如果这时候用手触摸了,苹果就不会长成。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样的事情,这就是规律。人也是如此。很欣赏学校里张艳霞老师对班里的女生讲得,要做公主,高贵的活着。

3.3真诚交流———孩子的心都很纯净、都很敏感,“差生”更是敏感。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从老师的眼神中读出“骂人”来,我们是不是应付他、敷衍他、讽刺挖苦他、学生都懂。谁对他真好,他心里有数。读过一篇《莫论真相》的博文,其实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通过这个事件改变人。别让我们变成孩子眼里的凶神恶煞、老巫婆。

3.4发现优点———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总是不会放过每一个孩子的最细微的地方。我主张教师多使用显微镜,少用放大镜。让我们的瞳仁成为显微镜,掘出学生最需要滋润的东西。赏识才是正能量,能改变一个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