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洗剂治疗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52例体会

/ 2

痔疮洗剂治疗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52例体会

汪玉明

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中医文献中称之为内外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属于古代文献中脏毒、肛痈、悬痈、盘肛痈、鹳口疽范畴。本病所患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不易敛,一般溃后多成瘘。浅部脓肿,局部光硬无头,红肿热痛。深部脓肿,初起皮色不变,恶寒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明显。一般不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陷证。收集2008年~2009年采用自拟方痔疮洗剂治疗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病人52例,疗程短,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2例病人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最小的4例,平均年龄26岁,最大者71岁。其中环形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肛缘外翻者25例,无肛缘外翻11例,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者12例。疗程最长者11天,最短者6天,平均8天。

1.2方药组成:荆芥15g,黄柏12g,苦参60g,连翘20g,生栀子10g,赤芍20g.乳香10g,没药10g,五倍子15g,白矾(冲)40g,芒硝50g。

1.3治疗方法:将诸药(白矾,芒硝除外)用纱布包裹,置瓷盆中,加水约2000ml~3000ml,文火煎煮15分钟,入白矾,芒硝,冷却至适宜温度(35℃左右),熏洗20或30分钟,日2次,大便后加洗1次,每2日更换1剂。若肛缘外翻或内痔部分脱出嵌顿者,易取蹲位,宜侧卧位,用药液湿敷30分钟以上,日2次,大便后加敷1次,每日更换1剂;若能复位时,湿敷完毕,涂以凡士林给予复位“丁”字缘带固定。有明显感染者,或应用抗生素配合治疗。至脓肿消失,痔核回缩。

1.4疗效观察:52例脓肿消失,痔核回缩,为临床治愈。1例熏洗过程中,肛周及臀部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红、热、痒、起粟粒样兵疹),改为硫酸镁与硼砂交替湿敷,为无效。总治愈率为97%。

2典型病例

刘某,男,63岁。某煤厂退修工人。患者患混合痔30余年,从未经系统治疗,既往合并肛周脓肿史。本次发病已7天,曾经用硫酸镁湿敷,PP粉坐浴,民间验方等治疗,未见显效,就诊于院。查膀胱截石位11点位,有两枚痔核脱出与外痔相连,肛周脓肿,肛缘外翻,脱出痔核表面见有脓腐点,坏死结痂点,诊断为“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即给以痔疮洗剂,取侧卧位湿敷,日2次,便后加敷1次,每日更换1剂。番泻叶2g,泡水代茶饮,防止便秘。2日后脓肿开始消退,肛出痔核可顺利复位。共8天脓肿消失。痔核回缩,临床治愈。后应用痔全息,行痔核封闭而痊愈。

3体会

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是临床常见症,病人较为痛苦。若此时行手术,或药物封闭进行治疗,因脓肿,痔核界限不清,操作时不易掌握,常致过多的损伤正常组织,也易造成感染,不利于创而愈合。因此,使脓肿消失,痔核回缩,减轻病人的痛苦,并为下一步的根本性治疗创造条件,是对本病进行治疗的首要之法。内痔发于齿线以上,以出血、脱出为主要症状;外痔发生于齿线以下,以坠胀、异物感、疼痛为主要症状;混合痔发生在齿线上下,互相贯通,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特征。本病应注意与肛裂、脱肛、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等病相鉴别。本病治疗必须根据辨证选方用药,或内服,或熏洗,或外敷,临床有显著的疗效,能很快消除或减轻症状,但容易复发。本组方药中,荆芥祛风解毒;黄柏、苦参燥湿清热;连翘、栀子、赤芍清热凉血、乳香、没药活血敛疮;五倍子、白矾、芒硝、收湿剑疮。诸药协同共舞清热解毒,凉血,燥湿剑疮之效,使湿滞得化,瘀血消散,疮疡收敛,则病痊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中医文献中脏毒、肛痈、悬痈、盘肛痈、鹳口疽等痈疽范畴。其特点是:起病多急速,易肿、易脓、易溃,溃后难以自行收敛,多形成肛瘘。浅部脓肿,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深部脓肿,初起皮色不变,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明显。初期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内服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金黄膏、黄连膏等;成脓后宜早期手术,一次切开法和切开挂线法可避免后遗肛瘘;溃后成瘘者,参照肛瘘处理。

通过观察,运用该方清肿效果满意,痔核回缩快,疗程短。除1例发生反应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是一首较好的痔疮外洗方剂。

参考文献

[1]刘炳凡,周绍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一见知医.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98.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杨士瀛.仁斋直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74-412.

[4]苏礼.武之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1583-1328.

[5]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940.1285.

[6]胡晓峰.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21.

[7]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67.

[8]张东铭.大肠肛门病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