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刘彩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刘彩凤

刘彩凤何占斐李正文陈欣欣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的发布,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考虑到我国的制度背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局限性和可信度等因素,在企业内部控制披露和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的基础上,建立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综合状况和水平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指标,由政府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实施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和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正是基于此环境和目标,结合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管理层

1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被公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然而,美国的雷曼、美林等一些自称或被外部审计鉴证为拥有“健全内部控制”的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纷纷破产或被收购,这对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既然内部控制的功能之一是规避风险,为何执行由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简称COSO)2004年9月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一些知名公司却逃不了破产或被收购的厄运?经过深入研究,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模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二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开始引起世人的密切关注,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新一轮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人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互动

2.1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

有人类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控制。“内部控制受组织各个层次人员作用的影响”(王海林,2008),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施加影响的“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AmbikaZutshi&AmrikSohal2004)认为利益相关者个体或群体、间接或直接地通过组织活动对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EMS)产生影响。行为科学提出人性假设的新理念,即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不同的人,行为科学的发展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企业开始重视人性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个人、团队或组织的行为控制如何贯彻人本导向藉此提高控制效率,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热点。可以说,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行为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成败。内部控制不是股东控制经营者的工具,也不是经营者控制员工的工具,而应是维护各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应在构建和谐控制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控制活动,不把员工视为物化的生产要素和控制工具,不把消费者当成“提款机”,运用内部控制手段维护劳动者、消费者以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归根结底,是否取得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是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人本化程度的主要标准,也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绩效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

2.2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人的反作用

现代内部控制本质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核心是对人的控制。PaulE.Spector(1982)将“控制点”作为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指出控制点与人的动机、努力程度、业绩水平、满意度、职业认知有关,而且与组织的授权和监督相一致。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人的反作用体现在:其一,对企业“内部人”的作用。内部控制首先体现了法律框架下股东尤其是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还考虑了作为内部控制主导力量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员工等利益团体的利益,这取决于股东、管理层和工会之间的博弈力量。内部控制对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价值创造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短期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会对企业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长期来看,内部控制甚至会对员工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反之将会加大员工发生投机、冒险和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杨雄胜(2006)提出以“学习导向”作为重建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理念,内部控制立足于改善行为而不只是限制职权,培养员工的忠诚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的工作出发点。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经营者、管理层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他们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者,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以及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其二,对企业“外部人”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会对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消费者、社区等直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及行为产生影响。此外,还对潜在的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顾客,甚至“后代人”产生影响。例如某些工业企业生产控制不力导致高能耗、高污染现象,可危及当地居民及后代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值构建方法

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下,基于政府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的内部控制评价,既不同于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管理层要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也不同于审计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主要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它是一种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是在一套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评价结果转化成一个指导决策、易于比较的具体数值——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值,因此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也称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分值评价,或简称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值。如何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值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中除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因此,有必要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值构建方法。

4参考文献

[1]潘琰,郑仙萍.论内部控制理论之构建:关于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探讨.会计研究,2008.3:63~67

[2]王海兵.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3:89~92

[3]钟玮,唐海秀.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功能耦合与动态演进.审计研究,2010.4:52~56

第一作者:刘彩凤,女,汉族,1992年8月,广东省韶关市,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技术及经济管理专业,

第二作者:何占斐,女,汉族,1990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技术及经济管理专业

李正文,男,汉族,1992年5月,河南省周口市,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

陈欣欣,女,汉族,1992年,安徽省安庆市,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