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李亚萍

(国网定西供电公司甘肃省定西市743000)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实现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有效的途径,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极大的提高监管作用,通过对经济审计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经济审计的发展现状,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是众多审计方式中的一种,它既具有一般的审计特征又具有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基本职能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但是又因为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监管与监督,又具有其特殊性,从宏观上来讲,它又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将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原则,分析审计理论的创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与原则

从国家审计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所指的是国家公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所在部门、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实性与效益性等给予审计,并在此前提下,对相关领导的经济责任实施状况进行鉴定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够强化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提高领导的廉洁自律性,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审计原则,其具体原则如下:

(1)遵循协调一致原则。根据相关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委托实施行为,审计结果需要送往其他相关部门,所以,实施责任审计的时候,需要与纪检部门、组织部门与检察部门等进行紧密配合,相互协调。

(2)坚持重要性与先审后离原则。在审计当中,审计人员需要对领导任职期间的问题与业绩给予审计评价,并重点审查经济的指标完成状况、资产负债的合法真实性、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与健全性、有无潜亏挂账问题等。并根据相关规定,党政领导任期内出现转任、辞退、调任与退休时,均要在离任之前,对其任期内经济进行责任审计。(3)坚持公正客观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审计评价的准确客观。经济责任审计所针对的是领导人个人经济责任的审计,领导者作为责任人,希望尽早了解任期中的审计评价,所以,在审计当中,不仅要与责任人进行及时沟通,还要在审计报送前,及时向责任人征求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创新

2.1审计发展的动力创新

针对审计的形成及发展的动力,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受托经济责任论、代理论、保险论、信息论、冲突论、信号论等,众说纷纭,各自均有一定的论据支持,其中代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为了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均需实施审计工作;而信号论是企业利用审计的手段,对市场表达的一种讯信息,即本企业的经济状况良好、自身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最终实现融资其目标。经济审计责任制度的深入发展及社会形势的变化,促进了审计发展动力的创新,经济责任审也逐步在发挥其作用,包括完善干部管理机制、领导权力约束、监督、预防腐败问题、促进廉政建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等。另外民主政治观也属于我国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及实践中的动力因素之一,是时代发展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丰富,即通过政府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全面了解领导干部本职工作及责任落实的情况,保障我国民主政治长期稳定的发展。

2.2审计关系人的革新

审计委托关系中的主体包括审计人员、被审计人及审计委托人,其三方构成了完整的审计委托关系,且三者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被审计人主要是指资源或财产的经营管理人员,审计委托人是指拥有资源或财产所有权的人员,审计人员则是受到委托的具有独立主权的第三方人员,其主要责任对于资源或财产所有者与资源或财产经管人之间经济责任进行确认或者解除。由于经济责任设计性质较为特殊,其中的审计关系人相较一般的审计委托关系均有较大的变化,包括关系人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审计委托人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府部门等,也包含了党委部门工作性质涉及干部管理的机构;国家的某些领导干部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特定的行为组织负有公共受托责任,且按照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许多领导干部负有间接公共受托责任,其均属于被审计人范畴,均需要利用审计的方式对其公共受托责任进行确认或者变更。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内涵的丰富性不断促进了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被现代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2.3责任内容创新

公共受托责任内容本质上是受托经营管理公共财产的机构和人员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包括财政管理责任、项目计划责任、公共财产经营管理状况汇报责任等,根据责任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分为行为责任及报告责任两个部分。其中行为责任是受托机构及人员需要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实施的营管理,并担负公共财产管理的相关责任,而报告责任则是指受托人需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将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如实回报的责任。审计人的基本工作内容是根据审计的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条款,评估监控受托人相关责任的落实状况。如果收被审查人属于党政领导干部,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查时,不仅需要包含公共财产管理的经济性、管理效果及管理效率等,具体来说则是领导干部负责的单位其业务的发展情况、经营决策情况、财政状况、资产管理效果、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执行力度、组织的发展、干部的连接性等,十分丰富,且标准极为严格,不断的丰富了受托责任的内涵。

2.4理论框架构建

审计理论框架是指审计制度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的结构及作用机制。审计理论结构和审计运行机制则是组成其理论框架的重要部分,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是在不断促进审计实务。从上述理论来说,要实现审计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需要不断将审计理论结构及审计运行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基本功能,逐步构成完善、先进的审计系统,达到审计目标,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审计理论的作用则是确认了经济责任审计之间各个要素互相影、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微妙关系,而运行机制则是审计活动的过程、审计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审计务实的顺利开展则是以二者有机结合为基础条件。经济责任审计是新型的审计理念,因此审计理论框架构建也需要随之进行更新。

2.5审计日标的丰富

与审计理论目标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更加丰富、具体且严格,其需要符合被审计人的身份背景及需要达到的标准,其创新的重点方面不仅需要集中于审计一般的内容,达到常规的效果,包括财产管理的合法性、责任履行的情况,鉴于被审计人的身份,还需要审计其对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对于各项事业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经济责任的情况、合理使用权利、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法规或者行政要求、作风评价及廉政表现等,将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各项活动所达到的财产管理的效益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效果、责任履职状态、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均包含在内,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目标的深度。

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具有审计程序及内容特定性,审计行为指令性及委托性,行政监督及经济监督等特点,我国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程序上的、审计对象级别上的不合理性,这就要求针对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的审计理论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发货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2]郭森华.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的思考[J].理财,2013(02):73-74.

[3]张冬冬.免疫系统"理念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J].管理学家,2011,(6).

[4]刘更新.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2012,(10).

[5]马海英,贺丽洁.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思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2).

作者:李亚萍,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75年10月籍贯:甘肃省定西市学历:本科毕业院校:兰州商学院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