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屯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浅谈村屯文化建设

王文斌

王文斌(黑龙江省虎林市迎春镇文化站黑龙江虎林158403)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从党的十五大开始,我们党就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中心议题,要求全党上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80%,九亿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成败。所以,农村的精神文明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村屯的文化建设,这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社会全面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村屯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村屯文化是最基本的以群体集居形式为主体的文化。它是体现农民情感,发挥着农民智慧的一种表达独特价值的方式。它不同于城市中西方结合的文化。它既继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传统,又对民族民间文化形式赋予了新意。在当前,作为我们乡镇级文化站,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村屯文化事业,丰富村屯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须把发展村屯文化与教育农民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生活也很活跃,一方面能使农民创造新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隐含着令人担忧的精神素质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集体主义、公益意识的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部分农民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仅仅立足于是一个“钱”字,其核心为了个人的发财致富。集体主义、公益意识这些品质,在部分农民内心价值天平上失却了份量。2.知识结构的偏低和对知识的冷漠。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和求富欲望的强烈构成严重冲突,难以实现科技兴农,掌握高科技现代技术。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落后,正反映了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村屯文化萎缩,农民尚处于文化饥饿状态,他们需要的是文化温饱。这些现象妨碍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二、村屯文化的存在形式决定着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村屯文化星罗棋布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基层。它的存在有它特定的社会形态。

(一)村屯是农村中最小的活动群体的最基础细胞,村屯文化是农村文化的基础层。要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强村级的文化建设,文化先进县的出现都是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二)思想的贫富落差。贫困村屯的经济状况从宏观角度讲,制约了文化事业的整体建设,从微观角度讲,既妨碍了家庭文化的渗入,又压抑制约了农村文化心态的形成。因为,他们仅限于原始活动,没有外界的介入、干预、协助,全凭自己的条件和力量,自生自灭,得不到进展。而经济富裕的村屯,农民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参与意识的增强与落后的文化设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贫富混在一起,农民的需求不同,对科学文化的接受能力不同,对文化投入的精力不同等等,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从群体意识看,村屯文化是村屯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它是一种“粘合剂”,把友爱、团结、协作、上进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村屯群众的劳动和交往中,并被全体村民普遍接受和认可。

既然村屯文化存在着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特定的空间范围,当前对农村群众文化的要求又不能随其所欲地发展,因此,村屯文化必须革故鼎新,以适应农村奔小康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形式决定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取代地位,而且,必须加以扶植、引导,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村屯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村屯文化是农村文化最基层的细胞,只有优化细胞,进行组合,才能促进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村屯文化实施发展必须着眼于建设。目前,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出现的脱节现象,就是各级政府在抓两个文明建设中,表现得不是两手硬,而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忽视了文化建设。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农村文化发展必须着眼诸方面建设,特别是容易被遗忘的最基础的村屯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认识,把村屯文化建设变成为政府行为,并纳入村屯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与农村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增强政府领导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领导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工作和职责。

其次,加大农村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当地的经济同步发展。

再次,制定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自身发展活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资助、解决财力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政府应注重对村屯文化事业政策扶持与倾斜,鼓励开展各种补文活动,繁荣发展文化市场。

(二)加强村屯文化机构和文化网络建设,为村屯服务。其一,以自然村屯为根基,建立一个适合本村特点的综合性的村屯文化群体和文化活动阵地,恢复健全农村三级文化网络(馆、站、室),切实做好网络工作。其二,根据村屯特点,开展以适合村民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由于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不满足以往的文化需求,一是向高层次、多方面的广场——家庭——其它娱乐方式发展趋势;二是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欣赏型向参与型转化的文化娱乐形态发展趋势。在满足村民文化精神需要的同时,向农村、农民以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方式,为村屯经济建设、科技兴农服务,运用文化手段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质,造就“四有”新型农民。其三,馆、站业务部门应积极加强对村屯文艺骨干队伍的培训。村屯的文艺骨干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办文化资金的筹集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现代文化的先导者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者。为此,必须加强培养,积极扶持,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前沿阵地的哨兵。培养是一个提高和引导、指导的过程,在培训中注重数量和质量,使广大的村民、农村文艺爱好者、文艺骨干队伍有机会学习更高技艺和艺术知识,提高活动的质量。有条件的村屯应组织有本村特色的文艺轻骑队,以短小精悍,喜闻乐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为村民服务。同时,馆、站业务部门也应经常辅导指导和提供适合村屯演出的演唱材料,使节目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这样一来,巩固加强了村屯这块文化阵地,必然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村屯是农村中最小的组织细胞,活动群体。村级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要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就必须对村屯文化的位置、作用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建设,并在工作中给予积极的支持引导,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