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治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 1

活血化瘀治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杨贵(哈尔滨市宾县中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40

血瘀学说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临床有许多疑难病症。正确地运用活血化瘀治法常收到显著效果。就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初获良效。

一、“瘀血”这一名词在《内经》里虽然曾经提到,但和它相类的同义异名词却也不少,即如仲景著作中亦并不一致。在研究仲景活血化瘀从理、法、方、药进行分析综合时得到了不少的启迪。例如《金匮、胸痹》篇有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前者化瘀之中寓有理气,后者又加化浊之法,也即一为理气化瘀法,一为力气去浊化瘀法。再从瓜蒌薤白半夏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所用之品均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可见胸痹一症,虽见症候不一,而血瘀之机相同,进一步探其病因,一为“气滞”,一为“痰浊”,且血瘀、气滞二者常互为因果,故活血化瘀治法应当根据病因病机,采取多发结合来选用方药,随证施治。

后世王清任所制膈下、血府、少腹逐瘀三方,选用理气化瘀三方,选用理气化瘀药味范围扩大,如川芎、枳壳、香附、青皮、柴胡、桔梗、乌药、元胡、小茴香等等,且在方剂配伍应用上渐至完善。王清任发展血瘀学说的另一方面是阐发了血瘀病机与“气”、“血”的病理生理关系,尤其注重“气”的作用。分析《医林改错》诸方,不外“理气化瘀”和“补气化瘀”两大法门,理气则分三焦配伍归经药以求起协同作用。

从临床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中确实可以见到有“血瘀”、“痰浊”、“气滞”诸因素的存在,而且三者之间,又互为因果并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如“痰浊”可以阻滞气机之顺行,气滞将导致血瘀;“血瘀”能阻塞气道,以致痰浊停留。临证所见,气滞故可导致血瘀,然“气虚”者长因无力推动血液之正常运行而成瘀血。故同为“血瘀”,病机不同,便有“虚”、“实”之殊。因此,运用“活血化瘀”法治冠心病虽为一般之原则,但尚须对个别的证情全面的研究,所以在处理上就难于以一方一药来盖其全了。

二、冠心病心绞痛的典型症候常不多见。仲景《金匮、胸痹》篇众所描述的“短气”、“胸闷”、“心痛”三证,与临床所见却极为暗合。胸痹症有时仅出现一症,或兼二症,或三症同时出现,仲景诊断的方法是,在见到三症时,即应凭脉辨证,阳微阴弦为其特征,脉与症合,即可确诊为本病。

上焦阳虚为胸痹之主要病因病机,然发病时常与气滞、痰浊、血瘀等因素有关,故说胸痹症多现“本虚标实”之象。如以痰浊为主者,治用通阳泄浊的方法,瓜蒌、薤白白酒汤为首选之方。作者经验,薤白用量须在15-30克时其效方著。如以气滞为主者,症以痞闷为甚,同时有短气太息等症状,疼痛尚不明显,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合加味越鞠丸治之。气虚血瘀者临床亦不少见,大致肥人居多。多有短气不足以息,活动后气不够用,不能登楼,甚至平地步行稍快亦感气不能续。患者除寸部脉象细微而弱外,舌质多胖而有齿痕。然须排除有无痰浊、气滞兼夹。

余曾治某男患者,年51岁,确诊为冠心病已两年,平时活动后即觉得气短不续,并有头目昏眩,形体肥胖,舌苔薄边有齿痕,脉细右寸微弱。药用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赤芍10克,薏苡仁15克,陈皮5克,桔梗5克,甘草5克等出入调理,三月余渐见好转,即改丸方,服用两月而愈。

又一男患者,年43岁,患心绞痛已三载,稍劳即发,曾治疗一年,但仍频发不定,每周一二次不等,因之情绪郁结。诊脉弦细而濡,苔薄质紫,予血府逐瘀汤出入,三月而诸症消失。

以上两例,一虚一实。气滞者常有七情之伤,用越鞠丸常服可效。苏合香丸对急性发作见效较速。至于理气化瘀药,如川芎、香附等均属之,固不限于归、芍、桃、红等才称活血化瘀也。

总之,本证证情复杂,例不胜举。只要认清“上焦阳虚”的机理,细察血瘀与痰浊、气滞之间的关系,并从“虚实”、“标本”全面分析辩证,是正确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本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