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的飞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的飞跃

高巍

----浅析乔伊斯《死者》的主题

高巍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I106.4

摘要:《死者》(TheDead)作为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题内涵丰富。本文着眼于作者对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状态的细节描写,对主人公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这一主题及其含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死者》;精神瘫痪;精神顿悟

一、引言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将创作视线放在人物的精神世界,运用“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顿悟不仅构成小说的高潮,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死者》,作为《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精神顿悟”的技巧上得到了最精彩的发挥。不少评论家认为,它不仅是乔伊斯早期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短篇小说之一。

二、主题的呈现

“精神瘫痪”的主题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正如整部小说集一样,《死者》同样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都柏林生活的一个片段----一场圣诞节聚会。故事描绘了各式人物参加圣诞晚会的热闹景象,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浓重的压抑气氛。

1、题目中的死亡信息

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与主题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题目“死者”表面上指故事中格丽塔已故的恋人迈克尔·富丽;事实上,它包括了参加宴会的所有人,传达的是人们“虽生犹死”的瘫痪状态。人们在宴会上欢快地舞蹈,热烈地交谈……可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对刻板传统的盲从。由此折射出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

2、细节中显现主题

小说中充斥着压抑、瘫痪细节的描写:

(1)三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圣诞夜聚会。在乔伊斯笔下,宴会中的细节时时反映出人们对于刻板传统的遵循:同样的舞步,同样的客人,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就餐程序……就连被人们拿来做饭后谈资的一匹叫做强尼的老马,即使被拉出磨坊,也无法改变不停转圈的习性。这个所谓的笑话显然是对人们循规蹈矩生活的极大讽刺。

(2)对人物精神瘫痪状态的描写。首先是毫无激情的女佣莉莉。这个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女对爱情不仅没有向往,甚至抱有怨恨态度。当加布里埃尔开玩笑地询问其感情时,她却冷冰冰地回答:“‘Thementhatisnowisonlyallpalaverandwhattheycangetoutofyou.’”。寥寥数语,充分展示了都柏林下层居民毫无生机的生活状态。其次是对主人公两位姑妈的描写。她们秉承了爱尔兰人谦虚好客的优良传统,把举办每年一度的圣诞晚会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但在她们的外貌描写中,茱莉亚姑妈的“sloweyesandpartedlipsgavehertheappearanceofawomanwhodidnotknowwhereshewasorwhereshewasgoing.”凯特姑妈虽然看起来更有生气一些,可是她的脸上尽是皱纹和褶子,“likeashrivelledredapple”,她的头发“braidedinthesameold-fashionedway,.”至此,两位循规蹈矩、了无生气的老妇人跃然纸上。她们代表了整个爱尔兰逐渐衰老的一代,在阴暗冷清的房子里,麻木地过着永远墨守成规的生活。再者是音乐教师玛丽·简毫无激情的钢琴演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她理应具备浪漫的艺术气质,可她在宴会上的钢琴演奏却毫无乐感可言。更为讽刺的是,在加布里埃尔眼中,“theonlypersonswhoseemedtofollowthemusicwereMaryJaneherself,herhandsracingalongthekey-boardorliftedfromitatthepauseslikethoseofapriestessinmomentaryimprecation,”一个本应充满激情的演奏对玛丽来说变成了负担。这种变味儿的钢琴演绎,从侧面也反映了爱尔兰艺术的瘫痪。

三、主题的升华

乔伊斯对于宴会的细致描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与会客人、乃至所有都柏林人生活的麻木状态。这些细节描写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而后的精神顿悟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从故事的结构来看,主人公的“精神顿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之后获得的。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的身份给了他强烈的优越感与权威性。每次宴会都由他来切鹅肉,都由他发表演讲。他已经习惯于人们对他的尊重,或是对他身份阅历的尊重。但他这份自负却接二连三受到打击伤害,一步步地把他引入到对自我的反思中。

故事开头,加布里埃尔试图与女佣莉莉进行闲聊,却意外受到她的奚落。这是他内心发生转变的开始。接下来是与舞伴艾弗丝小姐之间的冲突。艾弗丝是一个心直口快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她对加布里埃尔作为爱尔兰知识分子却崇尚欧洲大陆文明的行为颇有偏见。当得知他不愿意到爱尔兰西部旅行的时候,更是对其大加讽刺。在她的步步紧逼下,加布里埃尔最终承认对自己国家的厌烦。而艾弗丝给他冠以“westbriton”的名号使他感到万分羞愧,自尊和自信受到极大动摇。最后,妻子对他坦白自己对少年时期的恋人始终念念不忘。这种缅怀不仅使加布里埃尔感到嫉妒与不安,更彻底地将其自尊心与虚荣心一扫而光,并最终促成了主人公的顿悟。

在妻子熟睡后,望着窗外覆盖一切的大雪,加布里埃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感情上的失败,感到无限的痛苦与绝望。漫天的大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把他和所有活着与死去的爱尔兰人连在了一起,“生”与“死”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死去的人因为曾经拥有真爱,也许虽生犹死。大雪不仅覆盖了生者与死者,也埋葬了一切。都柏林、爱尔兰、乃至整个欧洲都在走向衰落。这就是加布里埃尔在完成了走向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之后的心理感悟。

同时,大雪不仅覆盖了所有,也涤荡了一切。大雪过后,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对爱尔兰,主人公由厌烦转变为接受,甚至向往。至此,主人公重获新生,故事达到高潮。作者在深刻揭露一代人的精神危机之后,给人以希望,试图唤起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使《死者》在主题上与《都柏林人》其他短篇小说略有不同。这也是它作为整部集子压轴之篇的点睛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虹.英国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高巍(1979--),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公共外语部,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