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城区川河湿地生态恢复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景东城区川河湿地生态恢复初探

杨一北

景东县城建局园林绿化环卫所云南景东676299

摘要:分析景东城区范围内湿地恢复方案,湿地恢复的重要意义,提出湿地恢复、保护发展对策。

关键词:川河湿地;方案;意义;发展对策

川河是一条流经景东县城的河流,随着人为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川河生态破坏、污染日益严重,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景东县概况

景东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东以哀牢山分水岭为界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楚雄、双柏三县接壤,西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南邻本市镇沅县,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弥渡山水相连,景东县区位优势明显。与四州(市)、四县(区)相接壤,距昆明市438公里,距普洱市247公里;全县国土地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5%。县辖10镇3乡,16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总人口37.77万人,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山区农业县,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县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溪流遍布,主要山脉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两山之间是川河坝和者干坝,构成“两山、两坝、三河”的地形特征。

景东县城所在地为锦屏镇,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地处川河西岸玉屏山麓,北以菊河为界,西靠御笔、玉屏、翠屏、瑞屏及文旧村,东至川河,南至斗阁,呈不规则块状。锦屏,既锦秀之屏峰,镇以山名。水利条件较好,有菊河、川河自西北向东南贯通。锦屏镇西枕无量山主峰,东临哀牢山系的打雁山脉,川河自北向南贯穿全镇,形成一马平川的锦屏坝子,镇西御笔、玉屏、翠屏、瑞屏、锦屏一字并肩与川河之东的凤凰山相对峙,形成了著名的“五龙朝凤”山水格局。海拔1171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春为旱季,夏秋为雨季,干湿季界限较为明显,冬无寒暑,夏无酷热,四季温暖如春。

2城区湿地恢复方案

景东城区范围内湿地主要为川河及沿岸的滩涂、荒地,面积约为158000平方米。针对川河沿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了生态湿地,引种植物,构建生态群落。对河道滩涂进行了梳理和整形。把河道内泥沙向堤坝方向转移,形成抗冲击的柔性种植防护,调整过于顺直的河道,形成适当的曲线减弱水流的速度,在沙洲的迎水面用格滨石笼做成稳固的连续面,以抵抗泥沙和水流的侵蚀;采用本地土生物种和外来物种相结合,注重物种多样性,各类植物合理间种,通过自然繁衍,以自然恢复方式形成次生湿地群落。

一期重点实施位置是左所营至河东街大桥段,为整个湿地重点改造的精品段,长度720米,河东绿地治理面积约30000㎡。通过对临水滩涂的开挖回收,增加川河水流切面面积,临水面设置格滨石笼防御洪水;对中间的滩涂开挖改造,营造平缓的溪流、叠水、巨石滩涂等景观;将挖出的砂石临水堆积,塑造成山脊,其上覆盖20公分厚的种植土,种植树木、芦苇、菖蒲,在地势更高处撒播草花,形成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二期为河东街大桥至麻栗桩大桥,为整个湿地生态恢复综合段,长度2550米,河道绿地治理面积约128000㎡。二期建设维持原有河道天然稳定的滩槽,对于景观河段的河滩采用格滨石笼固定,在标高1156以上可适当种植湿地乔木和小灌木,林间荒地采用撒播草花来点缀。通过湿地生态恢复,消减进入河流的农村点源、面源污染,恢复河流沿岸生态带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3湿地恢复的意义

通过统筹恢复和建设川河沿岸左所营至麻栗桩湿地生态建设工程,使川河饮用水源地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正规化、有序化发展的阶段。可达到恢复河流沿岸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目的,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完整的生态结构,同时通过人工湿地的截污处理,使入河河水污染负荷得以消减,达到保护水源、促进川河河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生态保护

恢复川河沿岸生态带的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强化河流沿岸生态带的自然净化能力,利用生态带内生物系统的过滤、截污功能,消减面源污染负荷,有效改善入河水质,降低入河污染负荷。拦截入河污染径流中的垃圾、泥沙等,减少河床的淤积。项目建成后,使县城段川河区域的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发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为多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水源地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条件。

3.2生态旅游

伴随川河沿岸湿地恢复与生态系统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改善河流两岸的景观,成为景东县的重要景观带,提供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保健游憩场所,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提升旅游优势,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3生态教育

为景东县提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为景东县水源地河流沿岸湿地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湿地恢复工程是重要公益事业,通过工程实施可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与水、湿地与野生动物、湿地与我们自身生存关系的了解和认知。湿地恢复建成后将成为湿地水源地保护的环保教育基地,增强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意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湿地建成后,其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将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为更多的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范本。

4发展对策

湿地恢复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多方积极配合,稳妥地推进,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不断提高湿地管理保护水平。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并使周围用地土壤得到改善,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使湿地更加有生命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生态系统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4.1加强宣传教育

要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集市、集会、标语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教育与引导。要让每一个干部职工和群众都明确保护川河湿地是关系子孙后代幸福安康的大事,从而自觉投入到湿地保护行动中。

4.2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水源的水质

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当河流上游发生污染时必然导致水质恶化,可能破坏湿地生境,影响湿地处理效果。应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加强河流汇水面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保障湿地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污染是川河水质富营养化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农业生产,又是当地不可替代性产业,要想限制其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排放的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废物的多级利用和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污染。

4.4尽快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湿地恢复与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牵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有利于保护与管理湿地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机构,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刘伟刚,郭建荣等.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6)

[2]金辉.铁岭莲花湖湿地生态保护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5):71-72.

[3]葛刚,纪伟涛,刘成林,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湿地生态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6):6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