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血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供血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葛云萍姚丽杨焦枝王爱苗

葛云萍姚丽杨焦枝王爱苗

(济源市中心血站供血库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积极探索供血一体化的路子,保证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方法统一设立供血库,为济源市24家医疗机构储血、配血、发血等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人员设备及工作流程符合规范,且资源共享。结论供血一体化管理体制是我市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供血一体化供血库安全输血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350-01

为了保证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采供血机构除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把因输血导致病原体感染的危险降至最低外,还要密切注意输血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包括输血前的配合性试验、血液的保存质量、血液发放等。工作重点已开始有“血液安全”向“输血安全”、由“血站管理”向“基层供血库管理”转移[1]。根据《血站管理办法》[2],为了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本站实行了供血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3],保证了我市临床输血安全,促进了输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实行供血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性

济源市地处豫西北,是河南省直管市,面积一千九百多平方公里,人口68万,年供血量2余吨,具备输血资格并签订临床用血合同的医疗机构有24家,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8家,二级以下及基层卫生院16家,在供血一体化管理之前各医疗机构都均未设立输血科(供血库),临床用血由检验科定血型后到市中心血站取血,再返回检验科配血,不仅延误急诊及手术患者的输血治疗。而且检测方法不规范,ABO血型鉴定只正定型,Rh(D)不能常规鉴定,配血只用盐水法。输血科无独立设置,人员兼职及检测设备、检测方法不规范等,给患者及时、有效、安全输血带来诸多隐患。设立供血库,对采供血统一管理,。实施供血一体化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2供血一体化的内容

2.1建立体制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济源市临床用血管理若干规定》,供血库负责全市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储血、配血、发血,及输血前相关血清学检测工作,并要求各医院培训学习相关规定,掌握采样、送检、取血流程。

2.2设立供血库供血库设置在用血量较大的市人民医院,作为中心血站的派出机构,人员、设备由中心血站统一投入和管理,配备工作人员8人,均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和卫生部颁发的血站上岗资格证及医学大专以上学历。为提高血库人员专业实践能力,本站轮派供血库人员到省级血库进修学习。血库用房及设备根据《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执行,设有值班室、发血室、储血室、配血室,从人员、环境及设备等,保证了储血、配血工作的有效开展。

2.3建立临床用血管理体系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供血库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到受血者输血申请及标本采集、送检,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配血、发血全过程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章可循,提高了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2.4急诊送血供血库24小时值班,并负责偏远乡镇急诊送血任务。对于危及患者生命而急需输血者,由当地医院初定血型后,供血库技术人员带足量血液和检测试剂,随送血车到医院进行复定血型和配血,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让患者用血。

3成效

3.1资源共享各医院不设置输血科,不再重复投入设备、人员、试剂等,避免检测技术不规范带来的输血风险,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3.2改进检测方法开展了凝聚胺、抗人球蛋白等配血业务,输血前ABO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等检测业务,Rh表型鉴定及吸收、放散等业务,根据血库职能开展了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测业务,几年来解决疑难血型及配血418例,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确定其特异性,在库存血液中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血液配血。

3.3规范流程患者输血前由输血,由经治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主治医师审批签字,医护人员核对患者身份采集血样,并陪同患者家属到供血库送样、配血,取回血液直接到临床核对输注,以最快的时间为患者输血。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新梅.新乡地区基层医院供血库安全输血管理浅谈.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2005-11-17.

[3]李晓雪,靳十周,葛云平.济源市供血一体化管理体会.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