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M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乳腺M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效果研究

唐彦志

新化县人民医院放射医学湖南娄底417600

【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原位癌采用乳腺X线和乳腺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乳腺X线和乳腺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结果:与乳腺X线检查相比,乳腺MRI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均较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乳腺MRI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导管原位癌;乳腺X线;乳腺MRI

乳腺癌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多种类型,其中导管原位癌作为恶性的一种导管内病变,与浸润癌相比,其病死率较低,所以早发现、早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当前在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乳腺X线、乳腺MRI等,但是不同方法的准确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对乳腺MRI和乳腺X线运用在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5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0—71岁,平均(50.3±10.5)岁,其中5例为单纯钙化灶、7例为单纯乳腺肿块、18例为肿块伴钙化灶、8例为乳头溢液伴钙化灶、15例为单纯乳头溢液,发病部位:20例为左乳、33例为右乳。

1.2方法

1.2.1乳腺X线检查

选择GIOTTO数字化乳腺X线机,按照常规方法,摄内外侧斜位(MLO)和双侧乳腺轴位(CC),采用全自动的曝光控制模式,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侧位(LM)摄片,并且对局部进行放大摄影。

1.2.2乳腺MRI检查

选择GE1.5T超导磁共振仪,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双手将头部抱住,运用乳腺表面线圈,给予患者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和平扫,保持乳腺自然悬垂于双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内,运用垫子对周围进行固定,保持乳腺不动,头足位进入主磁场,先对乳腺双侧进行平扫,再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同时,常规MRI扫描大范围,包括T2WI和T1WI,从双腋窝上缘开始扫描,直到双乳腺下缘,包括整个胸部、腋窝以及双侧乳腺组织。同时,运用脂肪抑制技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常规设置参数,其中矩阵为360×360×128,视域为360mm,重复时间为29ms,回波时间为5ms,选择20ml扎喷酸葡胺作为增强造影剂,以0.2mol/kg速度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

根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乳腺X线和乳腺MRI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5软件分析,运用X2对组间计数资料对比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2.1.1乳腺X线表现

在乳腺X线检查中,共检出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检出率为75.47%,13例误诊为良性,其中11例为非钙化灶、13例为钙化合并其他征象、16例为单纯钙化表现。同时,含钙化的29例病灶中,9例为交界性钙化、20例为恶性钙化,并且4例呈弥漫分布,11例呈区域性分布,14例分布呈钙化簇状。

2.1.2乳腺MRI表现

在乳腺MRI检查中,共检出50例,检出率为94.34%,3例误诊为良性,50例均出现强化,其中非块状强化40例,3例为双乳对称的弥漫性强化、3例为多灶性局灶性强化、3例为导管样强化、8例为区域性强化、23例为段样强化。同时,经MRI增强扫描,没有发现异常强化,并且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表现为:18例为Ⅲ型曲线、25例为Ⅱ型曲线、10例为Ⅰ型曲线。

2.2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比较乳腺X线检查而言,乳腺MRI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原位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25%-30%左右,并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再加上容易发展为浸润型乳腺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2]。临床上在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诊断时,乳腺X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可以观察乳腺的整体情况,具有较好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及时发现肿瘤钙化,但是由于一些病灶较小,受到自身检查技术的限制,X线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胸大肌附近病灶、乳腺边缘病灶以及致密性乳腺,从而出现误诊或者漏诊情况[3]。MRI作为新型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对乳腺进行多参数、多序列成像。乳腺导管原位癌作为比较特殊的一种恶性肿瘤,以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被乳腺导管浸润为主要表现,容易累及临近组织,再加上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体积较小,常规X线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密度特征,其漏诊率较高[4]。而在MRI检查中,通过加权成像能够使诊断符合率提高,尤其是脂肪抑制序列,能够将病变的局部特征清晰显示出来,并且在动态增强扫描中,乳腺正常组织与病变部位之间的界限明显,有助于鉴别诊断[5]。

综上所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诊断中,运用乳腺MRI检查,不仅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还能减少漏诊或误诊情况,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龚欣.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8):85-86.

[2]王音.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差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S3):120-122.

[3]王占秋,李京龙,黄松涛,方元,马金秋,杜丹,王静.乳腺MRI与乳腺X线在导管原位癌临床诊断中应用的比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06):1089-1091+1200.

[4]洪常华,韩德昌,杨新宇,姬颖彬,田震静,吴玉辉,侯坤.乳腺M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2):376-377.

[5]李志,许顺良,汪登斌,柴维敏.乳腺MRI对乳腺X线摄影BI-RADS分类中无钙化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0):1419-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