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零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工作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1

盘县零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工作思路

苏文学

(盘县国土资源局,贵州盘县553500)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56-01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盘县的实际情况,依据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流程,简单阐述了笔者对盘县零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工作思路。

关键字:土地复垦;项目;施工

盘县境内的工矿废弃地、水淹地、水打砂压地及灾害居民点等零星耕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这类资源的分布及形成形式是:第一,盘县是贵州省的产煤大县之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有关煤炭的产业丰富多彩。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对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煤炭的生产同时也给全县的耕地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工矿废弃地星罗棋布,特别是取缔“蒙古包”式炼焦厂后,工矿废弃地的数量更加庞大。第二,盘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的过渡性地带,是黔西高原西南端的次级地段,全境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山地丘陵、坝地、山原等次级地貌散布其中,区域内高原小坝地较为典型。土地承包到户以来,随着农村小户型耕作制度的改变,公共的排水落水工程设施无人管理而遭受严重破坏,导致落水洞堵塞而造成水淹坝地较多。第三,镇(镇宁)胜(胜景关)高速路在我县过境段较长(80余公里),施工建设中取土、弃土场废弃地较多。第四,即将开工建设的水(水城)盘(盘县)高速路的基本情况与镇胜路相同。第五,采煤采矿引发的村庄灾害搬迁和自然灾害居民点搬迁遗留较为普遍。这几种零星土地的特征是:规模面积小(几亩至几十亩)、点多面广、不集中连片,甚至象山川、河流水打砂压地及公路取土、弃土场废弃地呈线状分布。

鉴于盘县的实际情况,依据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流程(粗略):项目选点——项目申报立项——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报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开展对零星的土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地形图测量等工作难度较大。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黔府办发[2007]101号文件精神,今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主要是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在这一过度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转轨时期,开展零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需简化工作程序:

笔者认为:

一、项目采用有管理权和属地原则申报,以便于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二、依据多个同类型零星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征,以一条山川(河流)、一个大地名(可跨越乡镇界限)、依附一个已建设的其他项目、一个乡镇以及一个村等名称组合申报成一个较大规模项目。如象镇(镇宁)胜(胜景关)高速路在我县过境段取土、弃土场废弃地复垦项目,属同类型归并,以便于规模实施。

三、省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采用影象、图片资料,附加简要说明可行性情况报告申报项目立项,简化程序,采用影像、图片等直观的资料说明问题。

四、项目的规划设计及预算由县国土资源局指导乡镇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技术业务部门编制(简要),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代替难以结合实际的理论性。

五、省略地形图的测量工作,采用现有的小比例(1:10000标准分幅)地形图局部复印件作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底图,并以图册的形式附图于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文本之后,简化繁杂的测量工作量,运用现有的资料制作。

六、项目的工程施工采用分段分片进行,按照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有关规定,分段分片单体工程预算在50万元以下、总投资预算在100万元以下的,按属地管理方式,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工程队伍施工。灵活运用现行的国家土地开发整理政策。

七、项目竣工图采用1:2000以内的大比例尺测量,根据块段大小按不同比例成图,同样以图册的方式附图于竣工文本之后,再加附项目竣工后的影象、图片资料。强化竣工资料,以保证项目的操作性。

八、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用途,宜农则农、宜建则建。被破坏的土地要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用于种植、林果、畜牧、渔业等农业生产;确实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可以依法报批为建设用地。

九、工作完成后,各有关项目实施单位要求作出工作总结报告、财务结算报告、复垦前与复垦后的影象资料,并附上申请验收报告申请项目验收。

十、项目工程完工后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部门进行项目初步验收。

十一、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新增耕地指标可纳入县级新增耕地指标库管理。

总之,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依据土地复垦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有复垦任务的生产建设单位复垦开发项目工作。

参考文献:

[1]代宏文.澳大利亚矿山复垦现状[J].中国土地科学,1995(4):23~24

[2]胡振淇.国外土地复垦新进展[J].中国土地,1996(10):12~15

[3]黄锡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