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合文化在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试论和合文化在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

刘清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二字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即讲究和谐、合作等,使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等关系达到理想状态。

【关键词】和合;儒家;中庸之道

和合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它强调“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体现在一些学派的思想里。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且对各个学派都有影响。和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出现过,和合最初是分开表述的,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意是上下唇的合拢,直至殷周之时和、合均为单一概念,和为和谐、和善等,合为符合、相合等。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国语》称“商契能合五教,以保百姓也”。史伯在《国语•郑语》中的有关表述确立了和合理念在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的原生性、基础性地位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将上述观点提炼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德法度,更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精辟阐述,把“和合”思想提升为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向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随着和合观念的形成,中国古老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逐渐和合成了儒道等显学,后来又接受了印度原创的佛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观,在形成之后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反映在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人生态度、思维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有影响,和合概念被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所接受和运用,甚至对后来的佛学也有影响,和合是具有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在这里和合观儒家思想中反映得较多,尤其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形成也有其发展过程。尚中思想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如在狩猎时代的中代表着射中目标的意思,长期的劳动生产时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事物发展有一个过程,如四时更替、日月递代、万物生长、人的生老病死,于是逐步懂得要掌握过程把握好事物的度,抓住最佳的机遇达到最好的效果,二这个最好的机遇或程度即为中。据《史记》记载尧舜禹等都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包括在治水的工程中,也讲究“执两用中”。戒其过,戒其不及。这便是古代先贤们对中的十分重视。特别是孔子致力于对尧舜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是吸取了周公的思想,丰富了中道、中正的内容,形成了中庸之道。他把中庸之道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把它当做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儒家任务还特别强调“择中庸”、“致中和”,注重整体和谐和各个方面的平衡有序。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东周即我们通常谈到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变革时期,动荡纷争,礼崩乐坏,乱世无道,孔子痛心疾首希望复兴周礼,稳定社会,其中庸思想的中、和,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又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方式即为安民之道、治国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和”为中心,受和合文化影响的中庸之道的形成与春秋战国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当时人们的渴望期盼紧密相关,它的中和、中道等是和合观和谐内涵的深刻体现。

和合文化从总体上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层面,而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了人类在生生不息与今天、明天的紧密相连,和合首先是合一即为天与人是一个统一体,倡导人与天地的和平共处,以求得生态间的平衡。另外和合还有“与天地参”的含义,即在肯定了人与自然既有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上,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和改造自然。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和合文化首先强调的是和合则万物生,以内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生命体,人与自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尊崇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自然才会给人们带来福音。即“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是符合人类长久利益的。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的心中也具有道德原则。同时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儒家的中庸则强调人的秉性根源在于天,故而顺应自然,掌握天时是一种深刻的修行,去其恶以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合理的利用万物,尽人、尽物的自然本性并和谐相处,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在和合文化中强调和谐、平和、祥和以及合作、融合、结合。中国古代的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分重视,孟子庄子等都谈到充分尊重大自然,注重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讲究人道天道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

同时和合还有和而不同的意思,把不同的事务和合在一起,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合中有着不同事物的存在,特别还提示人与天的辩证关系,人固然要顺应天,但人在天(自然)面前也不是一味顺从,在自然面前毫无作为,人与天地和而宁,人更要有所行动,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诸多的故事,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儒家的中庸观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到世界上人与事都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好的方法是求同存异。在中庸的思想中讲“择中庸”就是在把握适当的时机选择最可行的方法,即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拿出良好的方案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不是被动消极的顺应自然,这也是古人所言的“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参”的和合境界。

可以看到和合文化的天人合一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人类发展的永恒性主题是从古到今所关注的。所以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千年大计。

和合文化与中庸之道都具有贵和持中的特征。和合文化中的和合不是毫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充满着智慧的。是一种适中、公平、合理。和合在很大层面讲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动性,揭示事物内部的运动变化,要求把握时机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和合中既讲和气、和睦、和谐、集合、融合、汇合,同时也注意原则讲究和而不同,即各种事物有机有序的搭配协调,达到完满的境界。体现一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动静虚实的统一的辩证法。特别是和合观强调在互相冲突的时候,力求化解,使冲突矛盾进入调节调解中。所以和合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介绍当食物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冲突各方能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而中庸要求“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是事物的自然法则,而且中是相对于过于不及的尺度而言的,在中庸里过即为已经超过事物发展度量的界限,过必然导致质的变化:不及是低于事物发展时度量,也容易导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庸即为恰到好处,保持事物的平衡协调稳定发展。故叩其两端而折中。和者即为和谐有序,是事物生长发育顺利的过程,和还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不同质的事物的互动,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用董仲舒的话讲“大德莫大于和,而到莫正于中”。也就是中正、和平。致中和使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有序的境界。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贵和守中,反映在治国齐家之中,反映在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之中。

和合文化的重要特点是以和为贵,宗仁善邻,协和万邦。如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主题就是和平友好,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极少主动对外用兵。孔子讲“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子讲“大国者下流”,李渊主张对周边进行“宏仁恕之道”,“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实现目标,可见中国追求和谐和美和平交融合作不是一家一派所倡导的思想,而是诸子百家的共识,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中庸之道在不少的地方体现了和合精神,是和合文化精神的重要展示,它尤其在伦理上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持协调,使家庭社会国家有序达到和合理想。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强调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找到根源,习近平同志最近还讲“包容普惠”取得共赢。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依然有着生命力,和合文化以及中庸之道等传统可以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基础上予以弘扬发展,和合理想的实现也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的良好共存。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和合哲学论》.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

[2]张立文.《和境:儒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