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纠纷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儿科护理纠纷分析与对策

胡元珍

胡元珍(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云梦4325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增多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方法:更新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针对发生纠纷的原因制定可行措施,正确认识和处理纠纷。结果:护理纠纷逐渐减少。结论:分析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范对策,可以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35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儿科病情可变性大,难预料性强,风险高,医护人员工作仔细认真,但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生病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和期望太高,当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时就更易产生纠纷。本文就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纠纷问题进行探讨。

一、产生原因

1.护士的语言:有些护理人员在病房、办公室或交班时,尤其是抢救治疗过程中乱发议论,被家长听到。如抢救病人时说:“不好了,氧气没了,氧饱和度探头贴上了怎么还没显示数值呀……”尽管护士立即连上了另一瓶氧气没有断氧,但如果出现医疗意外或纠纷时,病人及家属就会以此为依据纠结不放。

2.护士技术水平:业务技术水平低,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满足现状,对新仪器技术掌握不熟练,使患者增加痛苦丧失治疗机会,产生医患及护患矛盾。

3.护士工作态度责任心不强:年资低的护士不懂不问,年资高的护士凭经验,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未做好三查七对,发生打错针、漏做医嘱等等的护理差错事故,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4.儿科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自主意识差,表达能力差要靠护士观察和家长陈述。如漏针时患儿不会讲话,家长也未能细心配合护理好孩子,若护士未能及时发现,等到发现时家长就可能会责怨:“针漏了都不知道,打的什么针!”矛盾一触即发。

5.患儿多、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现行政策形势下有农村合作医疗的患儿住院人数较以往大为增多,护士超负荷工作,也仅只能应付常规治疗护理,与病人沟通少,没有过多时间耐心解答问题,患儿及家长不满意,一有不如意,就会往护士身上发泄,产生纠纷和矛盾。

6.新闻媒体的导向:如新闻媒介不时报道个别医院发生医疗事故后的处理及赔偿情况,目前有部分人经济不景气,在民众间就有这样的传说“要想富,找大夫”,从而上演一场场闹剧。

二、对策

1.根据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要选择语言的回答和表达方式:在语言上要让患儿及家长感到温暖,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不能让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声音要柔和,语速有时要慢一些,使家长能听懂你的意思,护士的表情和语言要使家长能感觉到医护人员对他孩子的病情有一颗同情的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患儿及家长对医护人员在某些时候的抵触情绪。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嘱咐家长多查看孩子的一般状况及输液情况配合护理工作更全面地进行。

3.鼓励护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努力提高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减少实际工作中因操作不熟练引起的不安全因素和护理纠纷。

4.解决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问题:长期的超负荷劳动,身心疲惫,影响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成功与精准度等,都与人力不足有关,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医院等级配比标准力争使床位与护士比值达标,实施弹性排班,剧情(如中午、夜晚)实行双人排班,以满足病人的需要。

5.强化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增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责任心,避免护理差错事故与纠纷。

三、体会

随着护理纠纷的不断增多,护理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形势,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病人的信任,搞好护患关系,这是杜绝和减少护理纠纷的首要措施。其次要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以良好的心态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位,应向患儿家属赔礼道歉,如遇误解的也应该解释清楚。总之,只有杜绝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才能让护理人员全心全力的保证护理的质量,维护医院声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