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的含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的含量

熊婧1於小波2

熊婧1於小波2

(1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2)

(2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目的建立茯苓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不同产地和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的多糖含量,为茯苓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苯酚-硫酸法显色,检测波长490nm。结果葡萄糖在40~200µ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0.99%(n=6)。不同产地和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的多糖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茯苓茯苓多糖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R9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310-02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1]。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多糖类、萜类、甾体类、蛋白质等多种化合物,其中,多糖类化合物在该药材中含量甚高,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的生物活性,一直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2]。在现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茯苓药材标准中,尚无含量控制指标,故笔者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茯苓多糖含量测定方法,为茯苓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SHIMADZUUV-204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ETTLERTOLEDOAL204型电子天平(万分之一),电子控温水浴锅等。

1.2试药茯苓样品分别采自湖北、安徽、云南等20个省区及28个不同菌种培育的茯苓药材,经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克勤教授鉴定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浓硫酸、苯酚(分析纯)、葡萄糖标准品(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水(重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茯苓多糖的提取纯化取新鲜茯苓,去表皮,切块,干燥,粉碎,过60目筛得茯苓粉末。取茯苓粉末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25ml石油醚于70℃水浴中回流2h,冷却,过滤,滤渣干燥后加0.1mol/LNaOH溶液100ml,搅拌1h(<5℃),以3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上清夜用10%冰醋酸溶液调pH值5~6,使其成糊状,离心,弃上清夜,残留物置透析袋中,用蒸馏水洗涤12h,离心得白色胶状沉淀,即为茯苓多糖。

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茯苓样品按2.1项下方法制得茯苓多糖,将其置2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至刻度,缓慢搅匀,精密量取0.5ml,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即得。

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葡萄糖标准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水制成每1ml含200μg的溶液,作为贮备液,即得。

2.4测定法取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1.0ml,加入5%苯酚溶液1.75ml,摇匀,缓慢加入浓硫酸6.0ml,迅速摇匀,室温放置40min,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49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2.5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量取40、80、120、160、200µg/ml的对照品溶液2.0ml,按2.4项下测定法测定吸光度,以浓度(C)对吸光度(A)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A=0.0044C+0.0256(r=0.9999),葡萄糖在40~200µg/ml范围内线性良好。

2.6精密度试验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0ml,按2.4项下测定法测定吸光度5次,吸光度依次为0.439、0.437、0.437、0.438、0.438,RSD=0.19%(n=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7稳定性试验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0ml,于0、1、2、4、8、24h,按2.4项下测定法测定吸光度,吸光度依次为0.437、0.438、0.439、0.439、0.439、0.441,RSD=0.31%(n=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性良好。

2.8重复性试验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各1.0ml,共5份,按2.4项下测定法测定吸光度,吸光度依次为0.436、0.445、0.436、0.427、0.443,RSD=1.48(n=5),表明本方法重现性良好。

2.9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茯苓样品粉末6份,每份0.25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葡萄糖标准品约0.15g,按2.2项下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再按2.4项下测定法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0.99%,表明本方法准确度良好。结果见表1。

表1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3讨论

3.1多糖类成分常用苯酚-硫酸法、蒽酮-硫酸法、碘量法等测定含量,但由于蒽酮-硫酸法稳定性较差,线性关系不理想,重现性、稳定性所测数据差异较大,且蒽酮试液稳定性也较差,需临时配制,特别是加热后最大吸收峰偏移较大[3];碘量法操作麻烦,且结果一般不够理想[4],而苯酚-硫酸法是利用硫酸将多糖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然后和苯酚溶合成有色的化合物,即为橙黄色溶液,且颜色稳定,在适当波长处(490nm)有特征吸收,可测定多糖含量[5],故笔者选用苯酚-硫酸法研究建立茯苓多糖的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3.2在测定波长的选择上,笔者分别将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00~700nm之间进行扫描,两者均在490nm处吸光度最大,故选择490nm为测定波长。

3.3在显色条件选择上,笔者分别以加入5%苯酚溶液0.75、1.00、1.25、1.50、1.75、2.00ml考察苯酚用量,缓慢加入浓硫酸4.0、5.0、6.0、7.0、8.0ml考察浓硫酸用量,置于20、30、40、50、60℃的水浴和室温(约25℃)中考察显色温度,放置20、30、40、50、60min后测定考察显色时间,结果以5%苯酚溶液加入量为1.75ml,浓硫酸加入量为6.0ml,在室温下反应40min为最佳测定条件。

3.4根据不同产地和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3),不同产地和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多糖含量差异均较大,表明产地生态环境、菌种来源对茯苓中多糖含量的高低均有着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可知,无论产地还是菌种来源,以湖北、湖南、安徽茯苓中多糖含量较高,而福建、四川茯苓中多糖含量较低。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4.

[2]沈玉萍,李军,贾晓斌.中药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297-299.

[3]钟方晓,任海华,李岩.多糖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17.

[4]张怡莎,陈华国,周欣,等.不同产地茯苓及茯苓皮中多糖成分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103.

[5]李真鹍,段启,李改云.茯苓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