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现代智慧”

/ 2

四合院的“现代智慧”

何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何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作者简介:何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环境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对传统住宅四合院进行新的解读,从西方的理性思维来思考四合院这种古老建筑所蕴藏的“现代智慧”。

关键词:“认知地图”;四合院;“现代智慧”中图分类号:TU241.5

1四合院的“现代智慧”

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四合院(以下讨论的四合院暂以北京为代表,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作为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族民居典型建筑,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智慧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四合院院制的质是基于儒家礼乐思想,而道家的风水学则规定了四合院院制的量,两者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即与自然调和,顺应自然。

四合院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它营造的是一种生活环境,更是一种心理,环境心理学这种西方的理性思维毫无疑问和这种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契合。这种东方和西方思维的碰撞,古今意识形态的摩擦,将能挖掘出四合院这种古老建筑所蕴藏的“现代智慧”。

2四合院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Talman)创造的术语,最早对它总结并研究的是凯文.林奇(K.Lynch),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中把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称作“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因此也可以称为“心理地图”、“环境意象”,它的目的主要在于强调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认知地图”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四合院是一种围合式建筑,它建造了一个封闭的“盒子”环境,而这种环境实际上也是源于人们的“认知地图”,它按照祖先们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从而体现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空间结构和装饰布局上。

①路径。路径是整个“认知地图”的框架,四合院四周是一个方正的矩形回廊,中间一般是按南北轴线的十字形道路,构成一个类似“亚”字形的路径。这种“亚”字形路径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在十字形道路四周种上花草树木,形成一个有序的空间,增强了人们居住的安全感。

②标志。标志是特征显著、易于发现的参照物,人们对标志的感受性是十分敏感、活跃的。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见四合院的标志就是天棚、鱼缸、石榴树。这三种事物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提示性三种特性,同时也含有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

③节点。节点是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功能的集中。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标志,同时这些标志也是醒目的对象。四合院的最突出的节点是院门,它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起到划分内外,转换空间的作用。四合院的院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人们基本都从这个门出入,门前一般都有引人注目的门墩,入门处栽有大槐树,这种布局给人简洁集中、视觉通畅的印象,同时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景观树给人明朗、兴奋地入口意象。集中于一个节点的出入,易于让人心理认同并感到安全,四合院的院门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④边界是不同区域的分界线,有时路径也是一种分界线。边界分隔方法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用不透明的隔离物创造出两个不能跨越的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的转换;虚隔是指用透明或半透明隔离物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既起到空间界定作用,又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把四合院围成“口”字的外墙是典型运用实隔的边界,外墙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四合院的内墙和游廊则是运用虚隔的边界,内墙上开出形形色色的漏窗、花格,游廊的镂空都起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作用。

3四合院的“建筑之道”

古人们几千年在脑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认知地图”,通过四合院这种建筑完美的外化,其科学性和功能性与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理念达到惊人的相似程度,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追求美好的事物,期盼和谐融洽感受的心理始终如一。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建筑,人们都是为了摆脱矛盾,混沌和恐惧感,达到内在的平衡、和谐和健康的状态。古人们在建造四合院的同时,也在营造自身的精神空间,通过几千年的沉淀,四合院已经找到了自身的“建筑之道”:美妙、有序、和谐以及充满了生命力。

现代社会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沟通,甚至几十年的邻居都还互相不认识,建筑的形态无疑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如何把四合院的“建筑之道”巧妙的融入现代建筑中,发挥四合院的“现代智慧”,是今后人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贾黎威.北京四合院——中国传统文化和造型艺术的载体[J].九江学院学报,2006,(3).

[3]李雪妍.北京民居四合院的形与神[J].文史知识,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