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对不能进食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 2

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对不能进食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杨行星卢红霞蔡林通讯作者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541002

【摘要】目的:研究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对不能进食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挑选50例于2017年10月-2019年2月来我院肿瘤科进行住院治疗的病患进行研究,所有病患均发展为晚期,将入选病患以选择的支持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病患仅给予减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个体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生存时间,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77.89±23.58)天;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9.35±16.42)天,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个体化静脉营养支持运用于不能进食晚期肿瘤病患的治疗中可以延长病患的生存时间,控制恶病质死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个体化;静脉营养;不能进食;晚期肿瘤;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挑选我院肿瘤科于2017年10月-2019年2月进行住院治疗的50例晚期肿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患被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小组病患分别有25例,其中男性病患有30例,女病患有20,年龄为41-69岁,平均年龄(48.87±12.26)岁。肿瘤类型:1例肺癌、7例卵巢癌、4例鼻咽癌、13例胃癌、18例结直肠癌、7例食管癌。对入选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病患仅实施减症治疗,为其展开姑息减症治疗,具体包含止痛、抗感染、扶正等治疗措施。研究组病患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具体如下:

营养配制处方原则以低氮量、低液量以及低热量为主,针对病患的疾病进展、主要器官功能、宏量元素水平以及体液平衡度等情况来调整营养配方方案。在选择制剂时需要针对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对于脂肪乳可选择中长链,对于氨基酸的选择应当以病患肝肾功能情况为主,比如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值两倍以上的可给予纯支链氨基酸,肝功能不全病患选用富含支链氨基酸复方氨基酸。轻度肾功能不全病患则常规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部分病患可间断使用鱼油脂肪乳。针对病患的血生化水平来调整镁、钾、磷、钠、钙以及氯的用量,每天补充生理所需要量的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病患治疗前与治疗30天后的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肌酐等情况,检测采用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观察两组病患的生存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9.0处理软件加以统计分析,±s代表数据的计量资料,同时采用X²对数据差进行检验。结果呈现P<0.05时,说明结果明显,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与治疗30天后的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肌酐情况,治疗前,两组病患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白蛋白、血肌酐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白蛋白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具体详情参见表1。

比较两组病患的生存时间,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77.89±23.58)天,有7例死于恶病质,1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以及大出血等;对照组病患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9.35±16.42)天,有15例死于恶病质,10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以及大出血等,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

3.讨论:

肿瘤发展至晚期极易引发恶病质问题,其临床表现以不同因素致使的不能进食或进食差为主,降低病患体质量。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建议,对于存在不能进食或无法肠饲的晚期肿瘤病患可以为其实施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50例不能进食晚期肿瘤患者展开研究,

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病患的生存时间比对照组病患长,同时,各类指标的改善情况与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病患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7.89±23.58)天,对照组为(59.35±16.42)天,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由上可见,个体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法实施于不能进食晚期肿瘤病患的治疗中可以帮助病患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病患的恶病质死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雷,潘新刚,丛明华,李宁,宋晨鑫,何慧丽.个体化静脉营养治疗对不能进食晚期肿瘤患者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1):3997-3999.

[2]MercadanteS,CasaccioA,MangioneS.Medicaltreatmentforinoperablemalignantbowelobstruction:aqualitativesystematicreview[J].JPainSymptomManage,2007,33(2):217-223.

[3]LobergRD,BradleyDA,TomlinsSA,etal.Thelethalphenotypeofcancer:themolecularbasisofdeathduetomalignancy[J].CACancerJClin,2007,57(4):2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