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结节性硬化症1例

潘晓川吴军

潘晓川吴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皮肤性病风湿免疫科重庆630037)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9岁。因面部起丘疹19年、拇趾甲沟旁起丘疹1年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小面部就有粟粒大至米粒大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近1年来双足趾拇趾甲沟旁有指状物生长,并自觉背部皮肤异常。多次到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不详,未予治疗。患者为现役军人,既往体健,上学时成绩中等。家族中无同样病史者。皮肤科情况:面部皮肤油腻,以鼻部为中心散在大量粟粒大至米粒大淡红色丘疹,坚实、互不融合,背部可见多处鳄鱼皮样皮纹,双足拇趾甲沟外侧可见肤色指状丘疹。辅助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脑电图、心脏超声和腹部超声、头部CT均正常。面部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示:纤维血管组织错构性增生,大量成熟皮脂腺结构并有皮脂腺导管扩张。诊断:血管纤维瘤,符合结节性硬化症皮肤表现。治疗:面部丘疹局麻下用电灼祛除。

2讨论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1)又称结节性脑硬化(Bourneville)病,本病可归类于神经皮肤综合征(亦称斑痣性错构瘤病),是源于外胚层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病变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和眼,也可累及中胚层内胚层器官如心肺肾胃肠和骨等。本病常侵犯多个脏器及组织,任何器官或组织几乎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复杂多样,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癫痫持续状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临床以面部血管纤维瘤(Pringle皮脂腺瘤)、条叶状色素减退斑、癫痫发作及智能减退为临床特征。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定位于9q34或16p13.3,为肿瘤抑制基因,分别命名为TSC1和TSC2;但散发病例亦不少见。据文献报告,本病的发病率约为1/10万~3/10万,男女之比约2∶1~3∶1[1]。患本病者60%伴智力障碍,80~90%并发癫痫,0%~80%有眼症状,40%~80%有肾脏病变,45%~80%有骨骼病变,90%有牙釉质凹陷,90%的患者可有皮损,皮损有四种特征性损害:1、血管纤维瘤(Pringle皮脂腺瘤),2、甲周纤维瘤(Konenl瘤),3、鲛鱼皮斑,4、卵圆形或条状叶型白斑;其它皮肤表现无诊断特异性。肺部病变、消化系统病变、心血管病变亦无明显诊断特异性。本病如累及神经、心肺肾等系统,则预后欠佳,30%死于5岁以内,75%在20岁以前死亡,少数患者可长期成活。参照1992年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协会委员会诊断标准[2],该患者具有首要特征2个(1、面部血管纤维瘤;2、多发性甲周纤维瘤)、第二特征1个(鲨革样皮疹),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成立。但追问该患者家族史,家族中无任何人有相同病史,系统检查未发现除皮肤损害以外的其它临床表现及体征,属散发病例,预后较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对症处理,从美容角度考虑面部丘疹可用电凝、激光等治疗[3]。因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有50%遗传机率,故应告诫患者不宜生育。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02~1504.

[2]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00~802.

[3]王溪涛,刘翠杰,王克华,等.结节性硬化症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9):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