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渗透美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依托文本,渗透美育

潘利

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潘利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再创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和理解渗透进教学过程,创造教学美,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其一,细细品读,发现文本之美;其二,细细品味,发掘文本之美;其三,细细品赏,创造文本之美。用美的教材营造美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理性之美,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与幸福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依托文本;细细品读;细细品味;细细品赏

【中图分类号】G479.32【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8-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审美观。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本身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再创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欣赏文章之美,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走出了原有教材繁琐、枯燥、单调局面,迎来了教材改革的一个春天。张庆教师说得好:“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欣赏《三亚落日》,置身于“蓝天、热风、碧浪的海南”,“沉浸在风景如画的三亚”,和同学们一起观赏着“美妙绝伦的落日”,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让我们感动热带风光美,感动于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感动于自然的美。美的真实,美的自在。

倘佯《广玉兰》的世界:首先陶醉在那股股淡淡的幽香中,其次享受着视觉的快感:绿油油的叶丛,洁净、高雅的花朵。那花的形态应有尽有,可是完美:“含苞欲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吸引着勤劳的蜜蜂;盛开着的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就连那凋谢的也是别有洞天,挺立在枝头的花蕊像无数颗紫红色的细珠,为新生命的诞生,做了充分的准备。”花瓣的色彩,纯白中渗透着淡淡的青绿色,色彩美;花瓣的质感,玉琢冰雕中透着柔韧、弹性,刚柔相济美。外形与内涵结合的天衣无缝,美到了极致。……字里行间是生命的涌动,而正是有了生命,才让我们感受并懂得美丽的意义。

同样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是对生命真谛的赞美;《理想的风筝》中的那位刘老师用风筝的语言,向人们传达了人生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更要有顽强执着的精神,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不是一种特别的美吗?

当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唾手可得。它让学生通过各种器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科学发明的喜悦,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等等。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依托文本,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怎样依托文本,使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一)细细品读,发现文本之美。

“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的热情,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现文本之美。

在“情感型”的课文教学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品味感悟。对这些蕴含丰富的词句,教师要在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人文教育的最佳落脚点。因为,文本内容的精彩处、语言的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同时也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学中要扎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潜心涵泳,领会其中独特意义和情味。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如果能细细品读,你不仅被它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景致所倾倒,而且文藻辞章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学生经过不断地读、诵、品,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文中“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这类词句,可谓句句着意,笔笔融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南沙的喜爱之情。

而类似这样的表达句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胜枚举,这真是达到了情与景会,意与情通的境界。相信学生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定会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同样都是古典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也读出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当然也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

无须讲述,无须说教,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愈发细腻而真切,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形式之美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学会在阅读文本时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品味,发现文本之美。

(二)细细品味,发掘文本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发掘文本之美。

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学生往往只看到表面——西塞山前的美景、飘飘洒洒的细雨,而不能理解深层的含义。这时,教师就要点拨学生咀嚼关键词句:“桃花流水”“青”“绿”,色彩是如此鲜丽;“飞”“肥”“斜”“细”,景物的情态是如此可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不须归”细细咀嚼品味,学生就不难领悟作者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审美理解的目的。

品味《月光启蒙》,这里面有童年的回忆,有善良的母亲,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歌谣”所蕴涵的是对家乡文化的眷顾,以及由这一风俗所折射出的“家乡情结”。我并不急于直奔所谓文章精确的主题(即传统所谓中心思想:表达一种母爱和对母亲的爱的感激),而是在层层深入的解读中让学生的灵性之水与多棱的文本之崖不断碰撞,激起层层浪花,而后才归入一弘深潭。自然之美、歌谣之美、母爱之美、民间文学之美,这些多义而并不冲突的解读,使课堂的容量加大,从而大大拓展和丰润了学生的精神空间。

欣赏《安塞腰鼓》,给学生看腰鼓的表演,然后让学生谈谈看过之后的感觉。学生众说纷纭,但意见基本相似,就是觉得腰鼓的表演与文章里形神兼备的描写“相距甚远”,既看不出“马鸣风萧萧”的壮观,也感觉不到“狂舞的石头”所带来的震撼,有些“失望”。这个时候跟学生探讨刘成章创作《安塞腰鼓》的时代背景,谈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命运以及当这种命运被改变之后的兴奋。作家可以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抒情,而朴实的农民采用的就是自己所钟情的没有任何拘束与羁绊的腰鼓表演,腰鼓的表演就是淋漓尽致的情感的宣泄,是自然的宣泄。而自然就是一种美,自然之美成就了安塞的腰鼓。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启发学生细细品味,发掘文本之美,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成为阅读的主体。

(三)细细品赏,创造文本之美。

文本充满空白,空白之美呼唤着每一个读者的合作,邀请读者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填充文本的空白,给文本注入新鲜的活力,创造文本之美。

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就引领学生紧紧扣住点睛之笔的“醉”字,联系词作前后句子进行回环往复地阅读体验,反复地品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的阅读意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从文本字面上不难发现此“醉”的表层意义:酒醉。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说,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愿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积极地内省和反思。于是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学生畅所欲言,陶醉于眼前的美景;陶醉于在望的丰收、幸福的生活;陶醉的是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手巧,小儿子的可爱。“醉”的是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醉”的是周围优美的环境。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们陶醉在自己的这份幸福中。辛弃疾一定也像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的感受,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这首词。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醉”字,你说只有老爷爷老奶奶醉了吗?还有作者陶醉了、迷醉了,诗人他忧国忧民,虽然遭受打击,但是心系国家和人民,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到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要是没有战争,那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那该多好!还有我们也沉醉在其中。至此,学生将“醉”字读的立体透彻:从“酒醉”到“沉醉”,从词中人之“醉”,到词人之“醉”,再到读词人(学生)之“醉”,让平板的语言文字变得厚重鲜活,让学生在“一唱三叹”中入了词境,亲近了词人,醉了自己。难道这不是一种美吗?

教学《如梦令》,我们不妨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写出来,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都已渐渐归去,年少的我划一叶扁舟,游弋于这片清幽之地,撑一支长篙,在碧绿的河面上荡起圈圈涟漪,遮一把油纸伞,在一方晴空下心雨如瀑。

河里盛开的荷花向我绽开笑脸,,以及大大的荷叶垂于河面,红和绿相照应着,煞是动人。

我站立于一叶竹筏之上,看美景如画,听风声呜咽。树荫摇凉了火红的夏天,橘黄色的光点洒在河面上,有着模糊和光亮的边缘,透在每一朵粉红的荷花上,轻柔的晚风推着我的船儿前行。我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只顾贪看两岸秀丽的风光,谁知竟不知不觉迷了路,一不小心误入到荷花的深处。田田的荷塘一眼望不到头,我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怎么办?蓦然间,水面上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我徘徊不定的小船所惊动,惹来了动听鸥鹭的鸣啼……

轻罗小扇,嫣然一笑,于是,美便荡漾开来,静谧而且雅致。

这段文字,显然是学生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想象、构思、立意、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以散文的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非常鲜明地带有学生个人的审美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倾听”的基础上,细细赏析,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的文本之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用美的教材营造美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理性之美,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与幸福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与研究》

2、《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主体三个主体》,《语文学习》

4、《阅读教学:让学生于作者对话和沟通》,《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