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分析

穆子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10060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显得尤为缺少,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勘测定界在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土地资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方法

引言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测定界,是结合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1土地勘测定界中存在的问题

1.1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水平

国土资源管理当中的勘测定界工作属于基础性工作之一,各级在实际勘测定界中,因测量设备、技术水平、作业流程、面积量算措施及要求等不同,造成实际勘测定界工作质量也存在区别,因此,增加了提升监督管理部门的控制难度。

1.2缺乏监控管理措施

国土资源管理为了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国土审批制度,该项工作的实行基础性要求必须具有较高准确性地数据。但是近些年大部分都是由人为进行数据生产,一般存在很多账本,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决策准确性和宏观调控。

1.3数据审批时间长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来说,最繁琐的工作就是数据报批,需要利用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1.4数据可利用程度低

因为生产数据主要是为了特定目的进行的,同时各个数据之间没有较大的逻辑关联性,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的重复劳动时间,因为数据比较多,造成工作人员需要加班进行数据生产,导致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重复利用数据。

2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

在实际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当中主要是分为四个阶段完成的,主要在于实地勘察外业阶段,地质勘察准备阶段,整理地质勘察结果以及编制勘察报告等。在勘测定界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建设用地横跨行政区域毗邻的县级以上相关人民政府报批,征得相关人民政府同意后,分别办理审批手续,并备案;因勘测、建设等原因需增设界桩或移动界桩时,毗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行协商,共同进行测绘,并针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增补与备案。

2.1地质勘察工作准备阶段

在分配地质勘察工作任务之后,必须签订相关的监理合同。在实际勘察阶段,监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合同各项规定,项目监理部门必须检查地质勘察企业在实际勘察期间所用的仪器设备。在工作准备阶段还需要收集土地资料,全面收集各项政策性文件,土地使用批文,土地权属文件等。必须充分做好地质勘察准备,才能够确保勘测定界工作的实效性。若在收集期间工作底图的现势性比较差,就需要对其进行补测和修整。

2.2外业工作阶段

(1)外业测量: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如果测量地区条件较差可以使用独立坐标系,在控制设计阶段选择坐标系时,需要与项目工程坐标系保持一致。需要按照界址点测量的各项要求确保控制点的密度和精度,精度指标主要在于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需要小于5cm,可以按照地籍测量界址点的相关精度要求进行控制。在界址点放样定位期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极坐标法。在测量界址点时主要是应用极坐标法和交汇法等。

(2)外业调查:第一,权属调查:在此期间的调查主要包括权属单位的权属状况以及用地界限等,需要标明用地范围与权属单位用地界限交点的文字,同时需要测量相关距离。该阶段的调查程序主要分为实地调查和室内工作。

第二,地类调查:该调查主要是应用实地调绘和室内预判方法。主要是调绘农用地转用范围线,基本农田界线和地类界线等。

2.3内业工作阶段

(1)勘测定界图:勘测定界图可以综合反映出勘测定界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用地界线和界址点,用地范围内权属界线与行政界线等。用地范围内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和土类面积。

在绘制勘测定界图需要借助地形图,数字化地籍图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这样可以防止出现重复测绘。块状用地需要测量地界图与外图上1cm,线状营地需要测量地界图与外图上0.5cm,这样可以与相邻图幅之间完成接边。在线状工程之间的交汇处,需要将各个线状工程的交汇处图上绘出1cm。需要详细标注工程名称,市名,县名和镇名等。

在绘制线状用地的勘测定界图时,可以借助于标准分幅和自由分幅,并且需要绘制图幅结合表。如果界址线与境界线重合,表示方式需要按照界址线进行,在界址线两侧调绘境界线。并且需要标注相应的记号。需要在勘测定界图中清晰标注地类界线和权属界线。在绘测勘测定界图时,其方法与地籍测量方式比较相似,需要全面展现出用地范围及权属现状和用地类型,因此,必须在勘测定界图中详细标注各类建筑物名称,运用比例形式表示各类线状地物。

(2)设定和测量界址点和地类界点:在进行勘测定界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用地外围的界址范围,这样可以确定建设项目用地的面积和位置。其次,需要按照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对不同地类块的界点进行标定,这样可以确保各类用地面积。

为了提升勘测定界工作的准确性,需要准确设定地类界限和界址点。在行政界线处,和外围界址线拐点处必须设定界址点,并将直线段界址点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50m以下。在地块内的地类界线上包含的权属界线上需要选取部分特征点,在测定其坐标时必须借助于解析法,这样能够确保权属单位面积的精度以及计算分类面积的准确性。

一般而言,线状用地和块状用地之间会存在曲线界线,因此,为了可以将地界线进行准确反映,必须在曲线与直线交界处设置界址点,主要是根据曲线段长度和曲率半径实现。此外,在实际作业期间必须在适当距离之间设置界址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反应出曲线的范围,必须使用曲线表示界址线。在计算曲线段面积时需要借助于曲线公式。针对存在较大地形起伏时需要加设界址点。

(3)面积量算和汇总:根据我国实行的《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当中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家或者地区的独立平面控制系统建立勘测定界平面控制系统,针对缺乏必要建设条件的地区,必须经过政府部门对建设用地进行批准,这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勘测定界工作,在实际勘测期间可以任意使用坐标系,并且需要通过图解法在地形图上进行量取,这样能够获得原始数据。在对建设用地进行勘测定界时,必须确保项目工程坐标系与坐标系之间的保持一致。为了确保界址点的测量准确性,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三角点作为起始点。

(4)整理和归档成果:勘测定界工作成果资料主要是包括成果资料和用地单位提供的资料。针对勘测单位的成果资料,必须在实地调绘当中标注具有较强现实性的地籍图和地形图,并且需要标明权属界线和权属代表签订的各项原始图件资料等。需要对测量结果资料进行控制,同时制定相应的界址点成果表,以及权属单位勘测面积统计表等。针对用地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主要是建设项目的批文、设计和规划图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分类调查结果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就是建设用地审批以及勘测定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希望借此次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勘测定界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提升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家峰.土地勘测定界数据处理工艺探讨[J].北京测绘,2017,12(04):137-139+143.

[2]王蔚丽.NewMap土地勘测定界成图系统在国土部门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7,21(15):39-40.

[3]黄晨东.强化用地报批勘测定界管理的思考及建议——以福州市为例[J].海峡科学,2016,17(08):36-37+40.

[4]潘一娜.MapGI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