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0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00例疗效观察

张冲江

张冲江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30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快,但痊愈较慢。治疗不当,不但延长病程,还容易存留后遗症状。笔者自1992年至今采用针刺结合口服中药为主治疗面瘫300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00例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64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4岁。其中12岁以下8例,12~20岁49例,20~60岁212例,60岁以上31例。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1天。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

发病初期(急性期)采用患侧面部浅刺(轻刺激)手法,四肢穴位用常规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不行针。加用TDP灯照射患侧面部及耳后。针刺取穴:头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水沟、承漿、合谷、内庭等。以上穴位分为2组,轮流取穴,每日1组。发病7~10天后进入恢复期,针刺面部穴位改用平刺、透刺法,平补平泻。四肢穴位用直刺或斜刺,平补平泻或补法。面部穴位加用电针、TDP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如病人无恐惧心理,可不用休息,继续进行下一疗程治疗。也可停止针刺2天,不愈继续针刺治疗。

2.2药物治疗

口服自配中药粉剂“面瘫1号”。药物组成:白附子60~90g、僵蚕60~90g、全蝎60~90g、蜈蚣9~12条、地龙30g、乌梢蛇30g,以上药物焙干后共研细末,分24等份,每次一份,每日2次,适量黄酒伴糊,温开水冲服。具体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病情酌情增减。如果病人服用中药后,出现头晕、嘴唇麻木症状,则药量酌减。急性期,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或地塞米松片等)、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片、病毒灵片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可口服营养神经药(如:维生素B1、甲钴胺片)。

3.疗效标准

(1)痊愈:双侧面部肌力相同,各种表情恢复正常,两侧对称;(2)显效:患侧肌力基本正常,但哭笑用力时仍可发现有人中沟偏歪、患侧眉毛稍低,眼睑闭合不紧等表现;(3)有效:两个疗程治疗后患侧肌力较前有所提高,但抬眉、挤眼困难,鼓嘴仍有漏气,吃饭时患侧口腔藏食;(4)无效:经3~4个疗程治疗后,患侧无变化。

4.治疗结果

从表中看,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为97%。1~2个疗程痊愈201例,占67%,3~4个疗程痊愈66例,占22%。3~4个以上疗程不愈33例,占11%,易留后遗症。

5.典型病例

王某,男,45岁,本市某企业职工。于1997年4月10日就诊。患者4月7日感觉右侧耳后痛,继之半侧头痛,咽痛,右耳有听觉改变,味觉减退。以为感冒,口服西药(具体名称不详),症状无缓解。两天后刷牙时漱口漏水,右眼不能完全闭合,且流泪,急忙来诊。查体:右侧茎乳突部压痛阳性,右侧抬眉纹变浅,右眼睛球结膜充血,眼睑不能闭合,右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左偏,鼓嘴右侧口角漏气。诊断为周围性面瘫。随采用上法治疗,14天后面部恢复正常。

6.讨论

周围面瘫,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中枢性面瘫而名。二者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CT或MRI)可做鉴别。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青壮年居多,小儿及老人相对较少。本病病因较为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其次为面部感受风寒、头面部外伤、情志因素等。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1)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阳明、少阳,致经气不畅、经筋失养,面部失于滋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2)发病初期,面神经水肿严重,针刺应用轻刺激手法(浅刺),这样有利于瘫痪侧神经恢复;(3)TDP患侧局部照射以消炎、改善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恢复期面部穴位加用电针以疏通经络,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口服“面瘫1号”中药散剂,以祛风化痰,通经活络。口服西药以消炎、改善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抗病毒、营养神经。辨证运用针刺手法,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

少数疗效不佳病例,分析总结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病毒感染致面神经发炎,神经损害严重,虽经及时正确治疗,也难以完全恢复;(2)面神经通过的骨性管道先天发育较正常狭窄,面神经发炎水肿后狭窄的骨性管道对神经的长时间持续压迫;(3)外伤引起的面神经损伤;(4)失治、误治等原因;(5)其他原因:老年体弱、肿瘤代谢障碍等。

分析不到之处,或错误之观点,希望与同道商榷。

【参考文献】

[1]刘连堂,赵少华.甩针透刺法配按摩治疗面瘫30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0):20.

[2]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608.

[3]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