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价角度看网络新词汇“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从配价角度看网络新词汇“雷”

何琦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雷”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作为网络新词汇的“雷”主要是做二价动词使用且能够适应四种不同的句式。它作为一价形容词受副词“很”的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

[关键词]配价理论;网络新词;“雷”

配价理论一般认为是由法国语言学家特斯尼埃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合价”提出,朱德熙先生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中首次将配价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1]从此以后,学术界对于现代汉语配价研究予以高度关注。网络新词汇“雷”近些年来被频繁使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构词,句法,意义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但没有从配价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个方面入手,明确“雷”的价位及其用法。

一、“雷”的义项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雷”有四个义项:①名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丨春~。②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丨水~丨鱼~丨布~丨扫~。③<口>动使震惊:~人丨他的荒唐建议~倒了在座的专家。④(Léi)名姓。[2]

作为名词的“雷”是它的本义,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或者某种军事武器。从配价上看,“雷”作为零价名词并不一定要求与另一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或者说没有与另一个或多个名词之间存在隐含的谓词性配价关系。

相比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它增加了第三条义项,即作为动词在口语中出现的“雷”,对那些离谱的难以接受的事物表示震惊,有如被雷击中。例如:李力手里正端着个水杯,听她一说,被雷到了,嘴里一口水没来得及咽下去差点喷出来。(李可《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9月)

张传彪先生在《浅论网络词语“雷”》一文中还提出根据“雷”用于“很”字后面时,不能带宾语这一特点,可以把“雷”划分到形容词的范围之内。[3]依据是朱德熙先生提出的:“a、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b、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4]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是可取的。

二、“雷”做动词时构成的句式分析

一般二价动作动词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联系施事和受事两个行动元。[5]本文认为“雷”字为二价动词,带施事和受事的及物动词“雷”满足二价动词的特征,并且能构成以下几种句式:S+V+O;O+被+S+V;S+把+O+V;V+O+的+S。例如:

(一)S+V+O

1.湖北高速上一司机边沐浴边开车,怪异举动雷翻巡警。(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12日)

2.不再紧张的网友们立即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在交谈中,他们也多次说了一句雷到我的话:总理,请你喝口水。(杨恒均博客2009年3月5日)

3.我原以为只有我胡思乱想的观点会雷到人。(杨恒均博客2012年4月6日)

(二)O+被/给+S+V

4.即便是素常信奉“无政府主义”者,也被这句话雷到。(《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24日)

5.这是小儿子这次回国第一次说一个人“太酷了”,而且以佩服的口吻连续说了两遍。我真被雷到了,儿子显然是顺着我的引导在思考问题。(杨恒均博客2016年5月31日)

6.这两人将近一年没上叶家了,一进门就被叶家的旧貌换新颜给雷到了,一派的明亮齐整。(李可《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9月)

(三)S+把+O+V

7.住在海外十几年,“呜呜”的警车从眼前过去当然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一次把我雷到了?(杨恒均博客2010年3月5日)

8.一旦投靠到帝国主义卵翼之下,为了那点蝇头赏赐,整天勾心斗角,互相出卖,把民主自由几个大字糟蹋得千疮百孔,甚至不惜乞求主子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来实现早日回国当上傀儡总统的美梦,其无耻强度之罕见,把主子都给雷倒了。(孔庆东博客2009年5月8日)

(四)V+O+的+S

9.雷死人的日本肚脐眼。(报料热线2009年7月29日)

以上几种句型之间可可以进行转换,如例句1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转换:

(一)-(二)1a:巡警被湖北高速上一司机边沐浴边开车这一怪异举动雷翻。

(一)-(三)1b:湖北高速上一司机边沐浴边开车的怪异举动把巡警雷翻了。

综上所述,网络新词“雷”为二价动词,其中它的一个价投射动作的施事,这里的施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另外一个价投射动作的受事,这里的受事一般都是指人,受事可以处于主语、宾语和“把”字句“把”的宾语这三个位置。根据这两个名词的语义成分,并且满足以上四种句型,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当“雷”做动词时为二价。

三、“雷”做形容词时构成的句式分析

前面已经说过,虽然词典里面的“雷”没有作为形容词的义项,但是根据朱先生的观点当它用在“很”后面并且不接宾语时就可以当做形容词使用,这是一些比较活跃的名词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此姑且将其划分到形容词性。例如:

10.恋爱考核诚信,很雷很儿戏?(《广州日报》2009年7月29日)

11.童话书被改编成无厘头,感觉“很雷很恐怖”。(《楚天都市报》2009年7月27日)

12.发生在3号线的“车门事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大多数人觉得“很雷很乌龙”。(《新闻晨报》2009年7月11日)

13.争议不断被批很雷。(《东方早报》2009年7月9日)

根据刘丹青先生(1987)的观点:“由于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直接作主语或中心语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端,另一端则用其他方式引出。常见的是用介词引出。”[6]这里刘先生所举的介词均为“对……”的格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能受介词结构“对……”修饰的形容词必定是二价形容词。而以上句子均不能修改为“对……很雷”的结构,因此排除其为二价形容词的可能性。一价形容词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与之关联,这种形容词可以称为一价形容词。本文认为“雷”为一价形容词。

四、“雷”的新义溯源

对于“雷”的新义来源,有以杨福亮先生为代表的一种观点:来自2004年的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版,最早是用在议论一些或长相、或身高、或智力极有残缺美的娱乐圈明星们。[7]还有就是以顾劲松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雷”真正的来源是汉语方言“擂倒”。[8]我们认为顾劲松先生的观点是合理的。作为方言词的“擂”目前只存在浙江吴语当中,以杭州话,宁波老话为代表,本义为物体滚动最终掉在地上,拥有倒下义,后用于与“倒”组成复合词,词义还是倒下,后来该词被借用到网络,用来表示遭受震惊所呈现的状态,与现在“雷”的新义基本相同。顾先生认为写作成现在这样的形式,是因为人们现在在网络上常用的输入法不计较声调,在输入“擂”的时候显示更多的为常用的“雷”,“倒”输入时容易显示频率更高的“到”,因此,在“擂倒”之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词,如“雷到”、“雷倒”、“擂到”等等,后来网友为了更加省事,直接去掉了“倒”等,直接用“雷”来表示震惊的意思。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785.

[3]张传彪.浅谈网络词语“雷”[J].语文学刊,2009(9).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7.

[5]任红梅.基于配价语法理论对网络新词语“晒”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4(2).

[6]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1987(3).

[7]杨福亮.小议网络词语“雷”[J].语文学刊,2008(10):143.

[8]顾劲松.网络词语“雷”来源考辨[J].时代文学,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