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 2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黄滨生1刘双岭2高维滨3

黄滨生1刘双岭2高维滨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15400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07级研究生150040)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7-092-02

【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通常发生在一侧的某个表情肌或某组肌纤维束,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本病病因尚不明了,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本病呈缓慢进性,一般不会自然好转。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为特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也不等,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以中年女性较为多见。本病可归于“筋惕肉润”症,针灸治疗最早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现代有关报道,约在60年代中期。但直至80年代才获得重视。目前,各种刺灸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痊愈率仍比较低。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多发于一侧面肌,起病常从眼轮匝肌的轻微颤动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为多。

2.发病间期如常人,可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或面部自主运动而发,睡眠时可消失。

3.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4.本病须与继发性面肌痉挛、局限性癫痫、癔病性眼睑痉挛等相鉴别。

(二)辅助检查

肌电图可见肌束震颤波。

治疗

治疗方法与面神经炎相似。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眼附近及额部的穴位,如阳白、鱼腰、攒竹、四白等;第二组取下颌部的穴位,如下关、承浆、颊车等;第三组取特殊穴位合谷、后溪、内关。三组穴位同时取用。患侧取穴为主,可辅以健侧少量取穴。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7±0.1寸,横向平刺鱼腰0.7±0.1寸,向外上平刺攒竹0.7±0.1寸,向下平刺四白0.7±0.寸。直刺下关0.8±0.2寸,向患侧平刺承浆0.7±0.1寸,向前下斜刺颊车1.0±0.2寸。直刺合谷1.2±0.2寸,直刺后溪0.8±0.2寸,直刺内关1.2±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的捻转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第一组取眼附近及额部的穴位,如阳白、鱼腰、眉冲、四白等;第二组取下颌部的穴位,如下关、承浆、颊车等;第三组取特殊穴位合谷、后溪、内关。三组穴位同时取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与单侧的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与另一侧的第三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l~2次,每次电针6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颞区、颈项区与枕区之间的耳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干、面颊、额、眼。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较强捻转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本病的症状表现虽在面部,但发病的关键部位却在颞骨内,所以,主穴应该取用颞区、颈项区与枕区之间的耳区,也就是要取面神经管的投射区。在这里,面颊区是作为配穴取用的,因为面部肌肉瘫痪是由于支配其运动的面神经炎症所致。故此,面颊区选为配穴,而不是作为主穴。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颞区、颈项区与枕区之间的耳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干、面颊、额、眼。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合谷(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1.2±0.2寸,直刺后溪0.8±0.2寸,直束合谷1.2±0.2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合谷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五)耳穴贴压疗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颞区、颈项区与枕区之间的耳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干、面颊、额、眼。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同定l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武国华.电针治疗面肌痉挛8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49.

[2]江晓霁.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7,27(7):509.

[3]杜雅俊.悬针治疗面肌痉挛128例.山西中医,2005,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