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偏头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针灸治疗偏头痛

乔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154007)乔斌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发病常有季节性,有遗传倾向,女性多发,首次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病因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颈交感神经反应性激惹、过敏、短暂性脑水肿、短暂性垂体肿胀、内分泌障碍、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发病常有季节性,有遗传倾向,女性多发,首次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病因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颈交感神经反应性激惹、过敏、短暂性脑水肿、短暂性垂体肿胀、内分泌障碍、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常在疲劳、紧张、情绪激动、睡眠欠佳、月经期、特定季节发病。

2.部分患者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嗜睡、精神不振或过分舒适、视物模糊、,畏光、闪光、彩色火星、流泪、盲点、偏盲,或有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3.头痛大多位于额、颞、眼区周围,局限于一侧,个别为双侧,呈剧烈跳痛、钻痛、胀裂痛,持续数小时至1~2日,间隔数日或数月后再发。

4.可伴有胃肠道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多汗、流泪、面色苍白、皮肤青紫、心率加快或减慢。

5.还有特殊类型的偏头痛:①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眼肌的麻痹。眼肌麻痹常在数日内恢复。②内脏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或盆腔内疼痛。③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枕颈部的发作性头痛,伴有共济失调、眩晕、耳鸣、口舌麻木等。

二、辅助检查

可根据不同原因或不同的类型选用不同的检查项目,但多无特异性。

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印堂、鱼腰、太阳;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五组取足三里、太冲;第六组取三阴交、太溪。

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第六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印堂0.5±0.1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横向平刺鱼腰0.5±0.1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0.5±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0.8±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神门0.3±0.1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太冲0.5±0.1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直刺太溪0.5±0.1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本病的发病原因虽不十分清楚,但被认为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而血管的运动障碍又与支配神经的功能异常有关,因而又有人将本病称之为血管舒缩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在针刺治疗本病时,应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病理机制。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主要穴位应选在T1~T5节段区内。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恢复血管的正常舒缩活动,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因自主神经的功能又是由高位中枢控制的,而头部的一些穴位对高位中枢的机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而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取用第五组、第六组穴位,旨在调节患者的内分泌机能和5-HT的水平,此外,针刺这几个穴位对自主神经的机能或消化道机能也有调节作用。

因偏头痛的发生是由于头皮或硬脑膜血管的反应性扩张而发生局限性水肿所致,所以针刺时使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为宜,这样既可以通过调节目主神经的功能而间接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又可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如果单纯地为了追求镇痛效果,而采用强烈的刺激手法,有可能抑制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已经处于扩张状态的血管受到进一步抑制,反而事与愿违。

需要说明一点,有的患者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如果恰在前驱症状期就诊,则可先用较强的刺激手法针刺,前驱症状期过后再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针刺。因为前驱症状的出现是由于颈内动脉分支的一过性痉挛引起脑局限性缺血所致,此时应首先缓解动脉的痉挛,故而先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为宜。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印堂、鱼腰、太阳;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华盖、膻中、玉堂、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I~T2夹脊穴、大杼、风门;第五组取足三里、太冲;第六组取三阴交、太溪。

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第六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第五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第六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灸法

多与针刺法配合使用,而且不能用于面部的穴位。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T1~T2夹脊穴、大杼、风门、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华盖、紫宫、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第三组取头部的穴位,如印堂、鱼腰、太阳、百会、风池等,第三组穴位使用针刺法。

2.操作方法:第一组、第二组交替使用,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第三组穴位每次均用。可先针第三组,再灸第一组、第二组。每日治疗1~2次。

四、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均取取一侧的颞区、脑点(缘中)、皮质下。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女性患者加取卵巢区;丛集型偏头痛加取眼区;偏瘫型偏头痛取穴同典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加取脑干区、枕颈区;眼肌瘫痪型加取脑干;内脏型和典型者加取胃区。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3.按语:按照常规,对于头痛的针刺治疗应该采用强刺激手法,然而对于本病的治疗却采用了中等强度刺激手法,原因何在呢?因为本病是一种发作性血管舒缩障碍性疾病,典型的偏头痛每次发作都包括一个动脉收缩期(主要是颅内动脉)和一个动脉扩张期(主要是颅外动脉),先发生颅内动脉收缩.使脑血流灌注量减少,而引起先兆症状,后发生颅外动脉扩张而引起头痛。其他各型也既有血管的收缩异常,又有血管的舒张异常。如果用强刺激手法针刺,不利于扩张状态的血管恢复原有的张力,而用弱刺激手法针刺,则不利于降低处于异常收缩状态的血管的张力。为了有效地调节血管的舒缩机能,所以这里采用了中等强度刺激手法。

典型偏头痛发作前有大脑功能失调的先兆出现,所以取用了脑点。其他各型偏头痛虽无典型的大脑功能失调的先兆症状,但是因为本病发作与精神状态有一定关系,精神过劳、紧张、焦虑、激动等均可促使偏头痛发作,所以其他各型偏头痛也应取用脑点,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

另外,内分泌情况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所以女性患者还应取用卵巢区;男性患者则可加取睾丸区;男女患者还均可加取皮质下区,以进一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机能。

本病虽为偏头痛,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在使用耳针疗法时,不应只取太阳、额,更重要的是要取用一些能调节中枢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穴位,如脑干、皮质下、脑点、内分泌等。

五、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均取取一侧的颞区、脑点、皮质下。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女性患者加取卵巢区;丛集型偏头痛加取眼区;偏瘫型偏头痛取穴同典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加取脑干区、枕颈区;眼肌瘫痪型加取脑干;内脏型和典型者加取胃区。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三阴交(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后溪0.5±0.1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三阴交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六、耳穴贴压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均取取一侧的颞区、脑点、皮质下。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女性患者加取卵巢区;丛集型偏头痛加取跟区:偏瘫型偏头痛取穴同典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加取脑干区、枕颈区;眼肌瘫痪型加取脑干;内脏型和典型者加取胃区。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古代成方举例

1.风眩偏头痛:前顶、后顶、颔厌。(《千金方》)

2.偏正头痛:丝竹空、风池、合谷。(《针经摘英集》)

3.偏头痛:风池、头维、本神。患左治右,患右治左,皆留针十呼,引气即差。(《针灸集成》)

4.偏正头风,额角痛:后溪、临泣、丝竹空、太阳紫脉、合谷、列缺。(《针灸逢源》)

5.偏头痛:灸风门、通里、列缺、脑空。(《神灸经纶》)

6.偏头痛:悬颅、额厌。(《百症赋》)

参考文献

1龙洁.偏头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5):410.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42-2245.

3陈士铎(清),著.辨证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