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诊断

赵淑娜

赵淑娜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民医院111000)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具体资料,从而提高我院对该病早期诊断及术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9年至2014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患者,按照年龄分组为A组和B组。通过手术-病理分级、病理类型、细胞分化、肌层浸润深度等方面对两组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病理分期及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分化和肌层浸润方面,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且A组情况要优于B组。结论年轻妇女在子宫内膜癌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在诊治过程中,加以注意,将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临床特点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122-01

子宫内膜癌一直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20%-30%,是目前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1]。但近几年研究发现,该病不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同时患者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年龄分组,并比对两组在手术-病理分级、病理类型、细胞分化、肌层浸润深度等方面进,从而加强对该病病理特点认知,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以及术后治愈率或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自2009年至2014年间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并以45岁为分界线分组,其中A组为≤45岁患者,共计21例;B组为>45岁患者,共计129例。

1.2诊断标准及方法

采用FIGO制定的病理诊断和病理分级标准;采用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制定的病理分类标准。

1.3统计分析

以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A组患者年龄集中在28-45岁,平均年龄(39.8±3.6)岁,正常来经;B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6-86岁,平均年龄(53.3±4.1)岁,均绝经。另,A组存在原发性不孕症7例,B组中存在8例,该病在两组发病率中存在统计数差异(P<0.05);同时,B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且就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均存在阴道异常出血及排液症状,其中A组中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及宫腔占位分为为13例、7例、1例;B组中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月经紊乱及其他症状分别为101例、17例、8例、3例。

2.3病理特点

两组患者中共进行147例手术治疗。病理分期情况:A组行手术治疗19例,其中,病理I期17例,III期2例;B组行手术治疗128例,病理I期113例,II期2例,III期12例,IV期1例。组织学情况:A组6例高分化、9例中分化;B组23例高分化,80例中分化。病理类型情况: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其中A组17例,B组110例。肌层浸润分析中,A组中有3例局限于粘膜层,14例浸润≤1/2肌层;B组中23例局限于粘膜层,92例浸润≤1/2肌层。经统计分析可知,在病理分期及类型方面,A组与B组比较后P>0.05,即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细胞分化和肌层浸润方面,A组细胞的分化情况及肌层浸润程度均好于B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意味着A组的治疗效果总体要好于B组。详见表2-1、2-2。

3讨论

早期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的改变,该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3]。鉴于本次研究样品量较少,仅21例,不能得出相同结论,但可为该病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由本文可知,该病发于年轻妇女时,多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约占89%;而细胞分化多为高中分化,约占78.8%,且期别早,大多肌层浸润浅。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妇女在细胞的分化情况及肌层浸润程度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对资料的查阅过程中发现,由于一些医生对年轻妇女患子宫内膜癌没有清楚的认识,易将一些阴道流血症规因于月经失调、子宫肌瘤等病[4]。如本资料中就有2例年轻妇女曾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幸最终经诊刮及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虽然本文没有确切证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对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可知,对该病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对年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虹,孙丽莎,李妍芳.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618-620.

[2]吴静,张倩,任美杰等.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特点及临床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0):715-717.

[3]李小毛,刘继红,何勉等.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62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7):541-545.

[4]任黔川,伍宗惠,李晓斌.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12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4):190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