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型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伞型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疗效比较

欧阳力艾珏萍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探讨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两种方法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粘连期肩周炎患者1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齐刺温针)和试验组(伞型刺加温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伞形刺加温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效果更好,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伞形刺加温针齐刺温针粘连期肩周炎疗效

肩周炎是以肩痛和关节局部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以肩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滑囊为主要病灶的慢性特异性炎症[1]。肩周炎又可以成为肩关节周围炎、凝肩、五十肩等,该病对患者上肢功能影响明显,发病后若不能及时诊治,病情加重将导致肩关节发生广泛粘连,后期需要手术才能明显改善病情。该病在诸多医院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局部封闭或药物进行治疗,不同文献报道中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但均有较多患者出现疾病反复或不能根治的情况。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对我院18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粘连期肩周炎确诊患者进行研究。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结合患者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纳入标准[4]:患者肩关节周围酸痛,雨天、夜间加重;肩关节周围明显压痛,有萎缩与痉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72岁之间,;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患有明显颈椎病患者;由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胆囊炎引起的肩部疼痛的患者;年龄<20岁或>72岁的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不宜采取治疗的;精神不正常并无法配合正常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性好,可比性高。

1.2分组及治疗方法:确诊为粘连期肩周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82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与试验组(男47例,女43例)。

(1)对照组(齐刺温针):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先在病变部位正中、左右或上下各深刺一针,三针齐下,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将纯艾绒的艾团裹在针柄上,或者把约2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之上,将艾条或艾团距皮肤2~3cm,再从下端点燃施灸。如若患者觉灼烫难忍,可放置一张硬纸片在穴区,缓解热量。每次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2)试验组(伞型刺加温针)[8-9]:取1.5寸以上的毫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再在周围刺上6针,呈伞形。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将纯艾绒的艾团裹在针柄上,或者把约2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之上,将艾条或艾团距皮肤2~3cm,再从下端点燃施灸。如若患者觉灼烫难忍,可放置一张硬纸片在穴区,缓解热量。每次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1.3调查内容:入院时采集患者基本情况,然后采用VAS患者疼痛程度,并对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1.4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对比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肩关节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肩关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发病率女性稍高于男性。肩部软组织病变萎缩、长期过度劳动、肩部急性挫伤等都可导致肩周炎的发生。如得不到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影响人的正常生活[14]。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肱二头肌出现腱鞘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加重导致关节粘连,影响盂肱关节正常活动。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肩周炎属于一种弊病,寒与湿、劳损挫伤及气血不足与它的发生密切关联着[15]。现如今,肩周炎的针灸治疗变得越来越普遍。本研究采用齐刺温针和伞型刺加温针两种方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以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针灸能够促进吸收肩关节的致痛物质,舒活肩关节周围的血液,疏通经络,从而促进其新陈代谢,使患者肩部肌肉痉挛得到缓解[16]。温针一名首见于明代兴盛,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而温针灸疗法,其机理是:经灸针传导艾条燃烧时的热力至针灸的穴位,不断给予热力刺激,传输能量,能够温经通络、化瘀止痛扶正怯邪,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及其显著的效果[17-18]。温针灸时为防止艾火掉落烧伤皮肤,可在针下防止一圆形硬纸片,与此同时,治疗时患者不可随意挪动,以免烫伤。齐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意思是:齐刺法是治疗病变范围小而深的痹症的针刺方法。病处一针,左右两旁各一针,三针齐下。伞形刺,以患者病变部位为中心,共七根毫针呈伞形刺于伤处,因其样如伞,故称为伞形刺[19-20]。

根据本研究结果,从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更快更好。伞形刺,毫针呈伞形刺于患者病变部位,艾条的热量也呈伞形散布其周围,从而更完全的扩张血管、加快其血液循环,同时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达到消除粘连、消除炎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杨建全.持续有氧被动运动联合超短波与动态干扰电治疗运动员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8(20):2384-2387.

[2]陆大远,夏文兰,韩奇,等.压力式与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对照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24(05):503-505,520.

[3]陈祢,沈红,王宝兰.高频超声对传统盲法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周炎定位及操作准确度的观察研究[J].华西医学,2018,33(10):1262-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