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对学生及未成年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教师行为对学生及未成年人的影响

孙富民

孙富民(江苏省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邳州221300)

中图分类号:G451;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时间上来看,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载体,教师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最大。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学校一味地将考试成绩、升学率放在首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教师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教师行为;学生;未成年人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不断渗透,而未成年人的心智较不成熟,又极易简单模仿,从而造成社会问题。再加上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导致了忽略了对其思想道德的教育及疏导。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未成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行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师的行为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成长的健康与否。

一、教师行为不得当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

在未成年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行为不得当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莫顿曾经指出:教师行为不当是规范的缺席,随着行为不当程度的不同,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教师行为不当不利于未成年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学校是未成年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传播者。教师不仅能够教授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能教给学生做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的行为不得当,就严重挫伤了未成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

2.教师行为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学生的犯罪倾向。

教师作为未成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员,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由于部分老师的行为不佳,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给学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形成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倾向。根据南京某法院对160名未成年罪犯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超过90%的具有厌学倾向,有43%的学生具有逃学经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学生的学习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点的关系。所以说,教师行为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学生的犯罪倾向。

3.教师行为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学生的心理阴影。

中国心理学会湖南心理教育辅导中心常委黄振芳指出,让未成年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大有裨益。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令人心痛的实例。长沙某中学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在一数学课上,由于没有做出老师出的数学题,被老师喝到:“你这个木脑壳!”结果,在其心中造成了阴影,总是感觉自己太笨。从此,便不愿意学习,上课时人在心不在,产生了一种对抗情绪,辍学回家后,他便关着房门,一个人闷在里面上网,不梳洗,不吃饭。最终,被家长领到黄主任的心理诊所进行治疗,证实了其老师的责备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并且导致了他后来的一些反常行为。而这样的例子远远不止几件。据黄主任介绍,来她诊所的部分有抑郁症大学生,他们感到自卑,究其根源,其中不少人是由于其小时侯老师的一句话造成了阴影。

二、当前教师行为不当产生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选拨功能逐渐弱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只是单纯的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也仅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忽视了未成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此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中也只是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了差生的自暴自弃,不利于整个未成年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2.教师自身压力的不断增大。

社会因素是造成教师行为不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社会风险的程度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老师要面对严峻的教学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于此同时,社会问题例如物价上涨、工资水平不高以及房价过高等问题也深入到教师群体当中,成为教师群体面临的严峻问题。有些老师由于压力过大,就不能够专心去教书,不能够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典范,从而不利于未成年学生成绩的提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是造成教师行为不得当的重要原因。教师素质是对教师各种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思想品德、专业能力等的综合考量。当前,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比较低,造成了教师在未成年学生中评价不高,教师自身的认同感也缺失,这样就不能在未成年学生中树立典范,不利于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教师行为的对策分析

1.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思想品德素质非常重要,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树立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

2.强化老师的知识结构。

首先,加强老师专业知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给未成年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未成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只有具备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培养未成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未成年学生的快速成长;其次,教师要具备完善的心理学知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完善的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程中把握未成年学生的复杂心理,防止未成年学生心理出现偏差,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强化老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总之,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成年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加强教师行为的培养对未成年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红.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甄德山.白益民.有关教师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改革.1994.1.

[3]辛自强.林崇德.俞国良.教师互动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及应用.心理科学.2000.4.

[4]曹石珠等.关于郴州市初中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郴州师苑学院学报.2001.2.

[5]胡明宝.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与启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