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2
/ 2

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观察

姚配勇刘胜益晏铃晏艳杨燕萍

(黔西南州中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改良的传统中医推拿整脊手法。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快捷有效,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进行观察。

【关键词】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138-02

颈源性眩晕又称颈性眩晕或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为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其病因多为颈部受寒至局部肌肉韧带挛缩,小关节紊乱错位,寰枢关节半脱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中医属头晕、眩晕范畴。此病多发于成年人,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此病逐渐年轻化,青少年病例逐渐增多。笔者应用龙氏整脊手法结合自己20年来的工作经验,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该治疗方法报道如下,以资广大同行共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6例,均来自于2017年11月-2019年2月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4例,最小17岁,最大77岁;女性32例,最小15岁,最大70岁。平均(42±1)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平均(0.2±0.1)年。均以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或头昏欲睡为主症,伴耳鸣、耳聋、偏头痛、视物模糊、颈项疼痛及肩臂放射痛等。

1.2诊断标准

参照龙氏诊断标准(钟士元著《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2]:(1)眩晕为主症,可伴有耳鸣、耳聋、头痛、颈痛症状。(2)触诊第一、二颈椎横突左右不对称;诸颈椎体棘突排列不齐。(3)颈椎活动受限,或者外伤史。(4)X线检查:开口位片显示寰椎位于口腔中央,寰齿侧间隙及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寰枢椎外侧缘左右不对称,侧位片可见寰枢前间隙之距≥3mm。双侧乳突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1.3纳入标准

(1)年龄不限;

(2)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

1.4排除标准

①耳源性眩晕;

②眼源性眩晕;

③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测量高于140/90mmHg;

④低血压;

⑤贫血,有贫血或近期过多失血史;

⑥更年期综合征,符合绝经期女性生理特征;

⑦脑震荡后遗症,有脑外伤病史;

⑧中风后遗症,多发性脑梗塞,老年痴呆症;

⑨癔症。

1.5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体征消失;

好转: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时有复发;

无效:经治后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

2.治疗方法

2.1体位仰卧位或端坐位。

2.2方法1

仰卧位于正仰卧位时,左手成钳形握住颈枕部,右手掌心托住下颌骨,右手用力使头后仰到最大位时,左手固定头部,右手做轴向寸劲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产生轻微位移即可。头颈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角度,右手掌心托住下颌骨,左手成钳形握住颈枕部,使头部保持轴位,右手做轴向寸劲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产生轻微位移即可。头颈向左侧旋转到最大角度,右手成钳形握住颈枕部,使头保持轴位,左手心托住下颌做轴向寸劲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足尖产生轻微位移即可。每次轴向牵拉之前,均用提捏法对颈项部肌肉进行放松,以减轻阻力,减少关节损伤,提高疗效。以上三个手法体位反复按上述术式做三次即可,不可追求关节弹响声。

方法2

端坐位患者头、颈、胸腰及臀部在一条垂直轴线上,头颈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角度,左手成钳形握住颈枕部,使头部保持轴位,右手掌心托住下颌骨做轴向寸劲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肩部向上产生轻微位移即可。头颈向左侧旋转到最大角度,右手成钳形握住颈枕部,头保持轴位,左手掌心托住下颌骨做轴向寸劲用力,力量大小以患者肩部产生轻微位移即可。每次轴向牵拉之前,均用提捏法对颈项部肌肉进行放松,以减轻阻力,减少关节损伤,提高疗效。左右各施术一次。

以上治疗方法,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3.效果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头晕(头昏)消失,颈部功能正常;好转:头晕(头昏)明显改善,颈部功能基本正常;无效:头晕(头昏)和颈部功能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痊愈37例,占80.4%;好转9例,占19.6%。无效0例。最快3天出院,最长19天出院。出院后1月电话回访复发1例,复发率2.2%;3月电话回访新复发4例,复发率8.7%;6月回访新复发2例,复发率4.3%。

4.讨论

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十分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大多认为多因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本体觉紊乱及其它因素所致。我们认为上述情况的出现又都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所致,由于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上行穿颈6~1横突孔,至环椎时向后有一个纡回屈曲,头部转动时可牵拉而使血管发生压迫狭窄变形,从而影响血流量,当环枢椎关节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可牵拉椎动脉,直接导致椎动脉发生痉挛、扭曲,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又可以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另外,当颈2—6椎体出现左右、前后或旋转位移时,亦可导致相应节段椎动脉直接受压或牵拉而影响供血[4]。大多数患者通过手法矫正环枢关节及其它紊乱椎体位置后,而使眩晕的症状得到缓解或治愈。从这点看,眩晕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而颈1—6椎体关节位置结构的改变是影响供血不足的关键,是眩晕的病因所在。通过以上所述治疗,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改善局部组织和大脑的血液循环,是治疗颈源性眩晕治本之策。而针灸等其它治疗虽也能改善血循环,但不能改善颈椎错位、颈椎不稳的内外结构力学失衡状况和其所致的肌肉韧带痉挛。从中医角度来说,整脊手法,纠错复位,通顺经脉,任督和谐,阳升阴降,脑脉调和,自然神清体健,为治疗之根本[5]。另外,颈椎椎体关节结构的紊乱(错位),究其原因,除外力之外,还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姿势有关,如:长期伏案工作、学习、枕头的高低、不良的甩头习惯等,使颈部肌肉、韧带因疲劳缺氧而退化后导致椎体稳定性下降。因此,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整脊复位,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症状后,纠正不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加强颈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才能使颈椎椎体更加稳定,从而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振日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

[2]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3]王道友,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6H第33卷第4期.

[4]卢群,张成,刘松林,齐伟等,推拿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1卷第1期2015年2月.

[5]王石,鹿青,佟颖,整脊手法治疗131例颈性眩晕疗效分析及对眩晕性疾病的再认识世[J]界中医药2013年5月第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