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传统文化三则随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初学传统文化三则随想

唐雪琴

西安美术学院

“深呼吸,慢慢的吐气。再呼吸......吐气。”

呼吸是生活中对气最直接的感受,然在少年时“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构成气体的感念。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后,深入骨髓对“气”的理解。

这挥之不去的观念,谈到“气”第一思维只有“气体”二字。而难以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由水至云,萦绕在天地间的气,需气定神闲的感受。气定神闲则又是人精、气、神中的人之“气”。正如“气血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不足血不流,因补气。这是人体真气,包括营养之气和维护之气。气若正常运行则健康无忧,遇阻则不畅,脏腑受累,久之受损。同时补气,其也是帮助,其内体正气强盛驱除邪气。人体之气从何而来,我不知其源,应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庄子·人世间》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是心斋后空明之境界,是人在天、地之间,而养成得天独厚之气。

今日静思,少时的记忆真让人留念吗?“气”在尽虚空法界中,需自我感受与体会,定不为所谓的“气体”。

“活的明白”铭记在心、萦绕在神,此四字常伴随左右。

“明白”不是小葱拌豆腐的一清二白,而是在浑浊的世间,做一个“清”人。可我不是“莲”,莲生来就不染尘埃。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不明,我是“为上”、“为次”或者“为下”,对自己不能“明白”,此为根也,只在“或许”与“好像”之间。然人短短的百年受天地万物恩泽,同样定会有牵绊天、地、人之情;近有家、深有国。

国家、国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仁本与!”孝在家、国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根基。“回家过年”是今世间的大孝,而今的“回家过年”是喜还是忧?短日的团圆是欢乐,离别又是无限的忧情。走出的是求学、工作,留下的是老人、儿童,走出是为了建设家园。如:九十年代的宣传语“倾全国之力建设深圳”,深圳的经济是建设好了,深圳地区人们都是忙忙碌碌的为生活而奔波。推而广之,国之经济在与日竞争中飞速发展,而整个民族的“心”谁来建设?在物质横流的国度里,衡量一人的标准又是什么?种种的疑问常出现在心怀。人生一最根本的问题:不知我因何归处?

仅仅一句标语让世人为之聒噪。今日更甚,所谓的物质、精神概念,成为人们例行的潜在准则。在乌合之众的世间何求一静之所?

去老师家上课的路上,与师兄、师姐闲聊,总是乐在其中。我是个“问题”女孩,总喜欢问为什么。但有个问题,此刻还没有得到心仪的答案。这个问题在整理听课笔记时,总会发现:何为融会贯通,一门深入?我询问中,依稀还记得。有讲读研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有直白的说了,读研期间所读的书。但是每个人我都反问:老师,如何做到贯通,而一门深入又是什么?都是沉默而对。毕业后这个问题我问自己,或许也是沉默。

“融会贯通”在笔记中,有相关学习法的记录。学一门知识时总感觉不够用,而且达不到自己想要理解的深度;还是不能身心沉醉其中,总不能在二、三个星期之中时刻保持一门深入的精神。然慢慢积累学的多门知识,知识面开始广。“一门深入”是要自己全身心去坚持与笃定的“一门”,而如相守一般从一而终。我问自己:没有遇见生命中的“一门”,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时,定会在灯火阑珊处。

“一门深入,融会贯通”是我由此,而树立的一生学习方法。

本人从小学开始学习素描,直到本科毕业。因在西安美院读研究生,中国美术史方向。在此之前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都是在环境大流中随声附和。此三则随想是,上研究生半年期间,接触传统文化而谈的一点点感受。望与一起学习的学人共勉。

作者简介:唐雪琴,湖南人,西安美术学院,2016级史论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