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林子兰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醴陵4122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体会。方法:从我院儿科近两年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包含9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静脉留置针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更佳,且穿刺次数较少,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运用于儿科护理时,能够有效地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降低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满意度,但是必须要尽可能避免患儿感染。

【关键词】小儿护理;静脉留置针;效果

引言: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针对住院且需要进行输液、抽血等静脉治疗或者检查的患者所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案[1]。通常来说,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检查或者输液,多数是与静脉穿刺相关。而反复的穿刺会对患者本身造成一定的痛苦,从而降低了其医疗体验。尤其是儿科收治的患者,本身年龄较小,在陌生的环境下会产生恐惧,再加上反复的穿刺,就可能会使得患儿哭闹不安,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2]。对此,临床提出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笔者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静脉留置针和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近两年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包含9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52例,女38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02±1.21)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住院时间(3.1±0.2)周;观察组患儿男51例,女39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04±1.42)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住院时间(3.0±0.3)周。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运用常规护理干预,其中有给药护理、病情观察、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环境护理等基本内容,同时,以常规的静脉穿刺来进行输液与检查,在每次穿刺时,都需要对患儿进行正常的体征检测、药物皮试,在完成静脉输液或者检查后,还需要进行拔针。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一次完成患儿的体征检查、药物皮试、静脉穿刺等工作,同时,患者输液环境的舒适性。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在每次患儿出现不适症状时,都需要对其其他并发症前兆进行检查处理。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要保证其卫生、干净,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在两组患儿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四查十对的原则,规范护理人员的管理,且落实其护理工作。

1.3评价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儿满意度调查表,就患儿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每项总分100,分值越高,患儿的满意度越高。同时,统计其并发症发生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更佳,且穿刺次数较少,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3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住院的儿科患者数量不断增加[3]。本身儿科患者的年龄相对偏小,其在受到病痛折磨且处于陌生环境时,就会感觉到一定的恐惧与排斥,从而严重限制着临床工作的开展[4]。再加上多数患儿需要不定时的进行静脉输液或者抽血检验等侵入性操作行为,反复的穿刺会严重加大患儿的痛苦[5]。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多数患儿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哭闹不安,严重影响着护理和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多次的静脉穿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工作量,提高了患儿感染的几率。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工作者提出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案。静脉留置针的存在能有效地减少穿刺次数,降低了患儿因耐受度低而产生的排斥。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运用的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运用的是常规静脉穿刺护理干预。从结果上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较高,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较低,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注意,在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干预时,留置针可能会出现脱落现象,且长时间的留针,患儿的感染可能性增加[6]。尤其是,儿童越小其对事物的好奇心越重,且活泼好动,很容易使得留置针松动或者脱落。在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这类患儿的巡视,做好保护工作,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留置针的脱落并加以处理。同时,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适当的提升,保证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对于患儿家属需要做好心理建设,提高其理解率与配合度。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运用于儿科护理时,能够有效地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降低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满意度,但是必须要尽可能避免患儿感染。

参考文献:

[1]黄间维.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2):171-172.

[2]高丹.观察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4(13):67-68.

[3]顾莺,胡雁,张玉侠,薛一凡,杨玉霞,王慧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5):52-55.

[4]贾艳焕,李育玲,赵君.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18):2271+2285.

[5]曹秋花,王淑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147-148.

[6]杨芳,周慧,杜春萍.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进展[J].华西医学,2011,26(0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