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

孙桂玲

山东省莱阳市万第中心卫生院265207

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10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分别进行现有护理模式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论: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明显优于本院现有护理模式,可作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首选护理模式。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护理;预防;老年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死亡率逐年提高,心脑血管病日益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1]。本院对住院治疗的1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8.0±7.1)岁。其中,高血压18例,脑梗死18例,冠心病23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21例,高血压伴糖尿病20例。所有疾病诊断均符合WHO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有护理模式,观察组50例采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

对照组采用现有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无规划、无特定流程,随机对患者进行医院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特征、疾病特点,结合患者饮食特点及健康需求制定适宜的护理路径,每天都会根据患者情况变化而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制定健康教育时间表,将入院介绍、各项检查目的、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清楚,拟定治疗知识讲解、护理知识讲解、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心理护理等项目的具体实施时间,并计划好康复指导、出院时间、随访时间。医护人员及时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讲解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过程以及其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1.3效果判定

以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健康行为包括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健康的生活习惯,评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优、良、差。将优、良一同统计为优良率。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将基本满意和满意一同统计为满意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36例为优,12例为良,2例为差,优良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23例为优,17例为良,10例为差,优良率为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并且随着科学、卫生、医疗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的提高,人类寿命在不断的延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现阶段的心脑血管病治疗中,指出要以预防治疗为主,积极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护理中,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并做好运动康复指导,必要的时候可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3]。健康教育护理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护理模式,它主要是从引导患者自觉形成预防的意识和习惯来预防疾病和提高护理效果[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优良率为96.0%,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0%,对照组则分别为80.0%和76.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这与其它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5],再次证实了健康教育护理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总的来说,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采用结合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和患者的护理体会,可作为老年心脑血管病临床护理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唐香祝.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6:124-128.

[2]李尉荣.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252-253.

[3]黄林芬,朱国庆,虞希祥,王永先,郭艳雪.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4:5953-5954,5957.

[4]余慧保.浅谈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77.

[5]王淑芳,刘炯鸥.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心动脉压检测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3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