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牟江宁1吴鹏2

丛珊亭1黄邦峰2

(1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250031;2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277400)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牛黄清心散对I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2011年在本科室住院的确诊为IM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显著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对小儿I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牛黄清心散传染病儿童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174-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急性传染病。抗生素及一般抗病毒治疗无效,目前,对于EB病毒所致的IM的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以来,本科室对收治的60例IM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2011年在本科室住院的确诊为IM的患儿60例,采用序贯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其中,女18例,男13例,病程(3.8±2.4)d;对照组29岁,其中,男15例,女14例,病程(3.2±2.6)d。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阿昔洛韦10mg/kg.d静滴.卧床休息.保肝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小儿牛黄清心散:<1岁,每次1袋;1~3岁,每次2袋;>3岁酌增,一日1-2次。体温正常3天,停药。

1.3临床观察及评价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查外周血白细胞.异型淋巴

细胞计数,肝功能,腹部B超,以上指标如无特殊情况3天复查1次。由主管医生每天记录体温。咽峡炎程度。肝脾及淋巴结大小。

1.4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2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异型淋巴细胞开始回落,一般情况好。有效:用药3天体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无效5天后体温仍未达正常,肝脾淋巴结无缩小。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IM是儿童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引起同行的注意。IM多呈自限性,病程约1-2周,但重者可累及心肺肝肾等脏器,出现咳喘、黄疸、血尿、惊厥及偏瘫、失语等。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性的DNA病毒,属疱疹科病毒,因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具有EB病毒受体,故首先受累,继之激活T淋巴细胞,转化为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携带EB病毒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自然杀伤细胞功能调节障碍,导致淋巴或相应组织细胞活化增生,使嗜血细胞增强和细胞因子过度生成,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温病”“瘟疫”范畴。瘟疫邪毒入侵,极易化热化火,邪毒滞留经络,热灼津液成痰,邪毒客于血脉肌肤,气血凝滞成瘀,痰热互结,积于少阳经络,发为痰核(故见浅表淋巴结肿大)积瘀互结日久渐成肿块,难于消散导致癓瘕积聚(肝脾肿大),故本病的病因病机为热、毒、痰、瘀四个方面,故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是本病的基本治则。小儿牛黄清心散组方为:牛黄、天麻、黄连、琥珀、大黄、僵蚕、全蝎、水牛角、金礞石、胆南星、冰片;其中牛黄、大黄、黄连清心肝之火,泄胃肠实热;胆南星、僵蚕、金礞石清热化痰,熄风祛瘀;天麻、全蝎、水牛角、琥珀解毒、镇痉、活血。故小儿牛黄清心散对IM的治疗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覃肇源,李剑波,刘美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476-1477.

[3]谭德福,陈代斌.中西医结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66-370.

[4]黄诚英.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4例效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