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分析

莫邦直

阳朔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广西阳朔541900

【摘要】目的对不同时期的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对比分析患者的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31例,按照CD4+T淋巴细胞数量将患者分为早期组72例(CD4+T淋巴细胞在350个及以上/mm3)、治疗组81例(201个/mm3≤CD4+T淋巴细胞≤349个/mm3)、延迟组78例(CD4+T淋巴细胞在200个及以下/mm3),对所有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的耐药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共有75例患者出现耐药性,占32.47%,其中耐药发生率早期组为19.45%(14/72),常规组为34.57%(28/81),延迟组为42.31%(33/7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对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产生耐药毒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艾滋病;耐药

目前,艾滋病治疗方式中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对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1]。但对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不能使其体内的HIV完全清除,这是由于HIV变异性较高,在药物压力的作用下,HIV会对抗病毒治疗药物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对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时,保证患者体内耐药的产生减少或延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不同时期的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分析患者体内的耐药产生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31例,按照CD4+T淋巴细胞数量将患者分为早期组72例(CD4+T淋巴细胞在350个及以上/mm3),男38例,女34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1.2±1.2)岁;治疗组81例(201个/mm3≤CD4+T淋巴细胞≤349个/mm3),男40例,女41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0.9)岁;延迟组78例(CD4+T淋巴细胞在200个及以下/mm3),男39例,女39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5±1.5)岁。3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取标准

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2]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最近3~6个月体重下降高于10%+持续1个月及以上不明原因发热,单纯疱疹发作反复等。排除标准:家族遗传病史、精神类疾病等患者。

1.3方法

由患者的抗凝静脉血,检测基因耐型药、病毒载量。(1)检测基因耐型药。对在1000copies/mL及以上的病毒载量样本采用扩增、测序的方式检测患者基因耐药性。用试剂盒提取HIV-1的病毒RNA(核糖核酸)。以提取的病毒RNA为模板,对HIV-1pol区的1300bp片段进行巢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逆转录PCR。分子量确定采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分子量后,测序采用全自动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仪的双脱氧终止法。拼接和校对核苷酸序列后,将得到的pol基因区序列与HIV的网络数据库做比对,以确定抗病毒药物的耐受情况、耐药性的基因突变位点。若对任何一种药物出现了低度及之上的耐药即为基因型耐药。(2)检测病毒载量。对600μL血浆的HIV病毒载量检测采用病毒载量的检测系统和试剂盒,40copies/mL至100万copies/mL为检测范围。

1.4观察指标

行抗病毒治疗12周后,比较3组患者的耐药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3组患者的耐药发生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比较3组患者的耐药发生率

治疗后共有75例患者出现耐药性,占32.47%,其中耐药发生率早期组为19.45%,常规组为34.57%,延迟组为42.3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2003年我国在艾滋病患者中免费推广HAART,治疗效果良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其生存时间延长[3]。为使得治疗效果更好,我国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标准不断变化,抗病毒治疗时间由最初的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调整为CD4+T淋巴细胞≥350个/mm3[4]。治疗时需减少和延缓患者体内耐药的发生,因此对不同时期的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分析患者耐药发生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依据CD4+T淋巴细胞数量将患者分为治疗早期组、常规组、延迟组,治疗后231例研究对象有75例患者出现耐药性(32.47%),其中耐药发生率早期组为19.45%,常规组为34.57%,延迟组为42.3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早期对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其体内的HIV耐药毒株的发生有效减少,同时本研究对所有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说明对艾滋病早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后耐药突变的发生时间不会比延迟和常规治疗更早,反而可更容易抑制患者体内的HIV。

综合所述,对艾滋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为早期,即CD4+T淋巴细胞≥350个/mm3。此时对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其体内的HIV耐药毒株的发生有效减少。在治疗的同时,要对患者加强依从性培训,及时监测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耐药性,制定合适的早期艾滋病治疗方案,以使耐药毒株的发生与传播减少,促进药物最大程度的发挥抗病毒作用,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佳,闫江舟,杨文杰等.河南省1922例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HI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1):950-955.

[2]谢世平,郭会军,王健.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J].中医学报,2014,29(05):617-620.

[3]刘佳,崔为国,刘春华等.河南省257例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耐药状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3):318-322.

[4]李晓菲,余祖江,梁红霞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督导治疗疗效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2):235-238.

[5]王辉,张红梅,蒋强等.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变异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9):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