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20例

/ 1

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20例

张江层

张江层(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针灸科472000)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25-02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系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及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症状有上腹部疼痛不适,饭后饱胀嗳气等。本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笔者从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埋线治疗埋线胃炎1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例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120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2治疗方法

取穴:中脘、上脘、梁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病人卧位,医者站于病人一侧,所取穴位用碘伏常规消毒,取5ml一次性注射器一支,抽取2%利多卡因5ml,每穴皮下注射0.2~0.5ml,穴位表皮局麻后,再取9号一次性埋线针注入2-0号医用羊肠线2cm左右,对准穴位刺入皮下约1.5~3.5cm,(可根据不同穴位及病人的胖瘦而定),待病人出现酸麻胀等针感后,边退针边推针芯,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穴位埋线完毕后,用手在埋线的穴位周围挤压,使针孔排出少量瘀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擦净瘀血,再用苯扎氯铵贴贴敷针眼3天。一般20天左右埋植1次,5次一疗程,疗程间隔一个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无异常;好转: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有改善;无效:症状及胃镜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痊愈46例,好转49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有效率92.5%。120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4典型病例

患者,男,67岁,于2010年3月20日就诊。主诉:反复上腹部隐痛9年,再发加重半月。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伴嗳气、反酸、胃内烧灼感,大便正常,精神可;苔薄白,脉滑;腹软,剑突下有压痛。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糜烂。按上述治疗方法埋线1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埋线2次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又继续巩固治疗2次,3个月胃镜复查(-)。

5体会

穴位埋线疗法,属埋植疗法范畴,源于60年代中期。由于其材料来源较易,方法简便,副作用少,故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并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而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该法为穴位表皮局麻后,利用埋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的一种疗法。其利用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时产生的针刺效应,埋线时渗血所起的刺血效应及羊肠线在体内吸收时产生的组织疗法效应;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因结之邪不能散也”。治疗本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充分体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可延长刺激时间,使病所在较长的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起到比针刺更好的疗效。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慢性胃炎所选取的背俞穴相当或接近参与组成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的部位,募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射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其俞募穴与胃皆可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神经通路,表明俞募穴治疗胃部疾病具有相当广泛的神经体液学基础。当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植入俞募穴位时,通过植线时产生的多种刺激(局麻、针刺、放血等),抑制了炎症部位病理信息的传递,使病变处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充血、水肿、糜烂)受阻,胃部的神经得到休息和整复;同时,植线后局部血管轻度扩张,改善了局部微循环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促进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从而加快胃部炎症的吸收;另一方面,植入的羊肠线间接促进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提高,阻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从而使受损的胃粘膜得以系统修复。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肯定,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其疗效可能是在神经体液学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胃蠕动力,促进胃粘膜愈合,改善局部介质浓度变化而共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