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徽州民间音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2
/ 3

简述徽州民间音乐

李佳丽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徽州不仅拥有着美丽神奇的黄山,更有着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它联袂着徽商、徽学、徽画、徽医,组成了徽州的特色,向世界闪烁着黄山山水的俊伟旖旎,向世界倾诉着黄山人丰富的内在情怀。徽州民歌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体现着徽州人民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他有着自己的文化烙印,也让自己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到沉淀,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耐人寻味。

关键词:徽州民间音乐;地域文化:歌词内容;唱腔;发展与传承

一、徽州民歌的特色

1、地域文化特色

说到徽州民歌,那就不得不提及养育了他的一方水土,徽州民歌的诞生于徽州的地域环境可谓密不可分,当然徽州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亦有专门研究徽州的学术,称为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地域三大文化,也称其为三大显学。

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学开始,贯穿了从宋到今的时间长河,涵盖了思想、经济、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集中体现。

在宋朝方腊起义失败后(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负责管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这六个县。这一府六郡的辖制,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未改变。个中缘由,大抵是因为徽州人少山多,文化交流和人流动规模较小,没有多少外力干涉。徽州历来有着“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说法,在这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徽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徽州民歌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政府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对全国民歌的收集过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的音乐工作者开展了“挖掘、保护、抢救”徽州民歌工作,一改以往“徽州没有民歌,至少是个民歌贫瘠地区”的观念,把他们的脚步深入了这片古老的大地,收集了丰富的徽州民歌资源,让这朵开放在深山里的小花,逐渐惊艳了全国各地。

2、歌词内容特色

徽州民歌也有着自己独特歌词内容特色。在歌词方面,一是相当保留了中国古汉语中的文字及韵脚。而是由于徽州地区因山多的地理特征所造成的语言风格独特,因为环境闭塞,有些方言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句。在这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不仅对于民歌,也是对古代汉语研究和方言研究有益的补充。

例如:《前世不修》这首民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在内容方面,徽州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歌曲等。小调中又有不少民俗、歌舞。早在八十年代初,屯溪民歌《小石桥》、歙县民歌《牧牛花鼓》、《猜谜对歌》、《十二月花》(图一)等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将屯溪民歌《小石桥》作为听众欣赏节目向听众播放。199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国外播放屯溪民歌《小石桥》、歙县民歌《十二月花》,2005年屯溪民歌《小石桥》被列入中学生音乐教材。

图一

民歌往往记录了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徽州人质朴善良,勤劳肯干,受着程朱理学的思想思想较深,这在徽州民歌的歌词也有着丰富的体现。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站在今天角度去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作品《十别》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时期徽州地区妇女地位卑微的残酷事实,在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依旧盛行,现如今就不再适合宣扬下去。徽州民歌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生活,还扮演着仪式音乐的作用,在徽州的田间地头,红白喜事都有民歌的旋律相伴。徽州有专门的民间歌手,在婚礼时唱婚礼的一套民歌,十分有特色,婚礼就是从《接房》开始,接着喝《交杯》酒、在向天地《敬酒》、第二次《再敬酒》就对着养育自己的父母。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记录了婚礼仪式中的各个环节,一对对新人就是在他的歌声喜结连理。

这就是徽州音乐的独特之处,歌词内容都充满着徽州人民的人文风俗。

3、滚声唱腔特色

徽州民歌有一种特殊的声腔:“滚声――哈哈腔”也称为“花花腔”、“笑笑腔”。这种唱腔,喜欢把民歌的结尾加入“哈”、“啦”等语气助词,让声音效果更加嘹亮从而带动演唱的感情,感染听众。这种唱腔,在有衬词的徽州民歌里,要求演唱者嗓音高亢、明亮、甜美、纯净,气息流畅,热情奔放,尤其到歌曲结尾处,哈哈腔翻倍延长更为歌曲添姿增色,锦上添花。这是徽州民歌中最古老声腔。说来这种唱腔形成这充分证明了民歌来源于生活,在当地,水坝是人们生活的集散地,在当地的坝上,人们洗衣,劳作,嬉戏,交谈,热闹非凡,各种音响效果融为一体,最终汇成了优美的歌声,“滚声――哈哈腔”就这样出现了。后来,“滚声――哈哈腔”进入了被艺人们借鉴进入了徽戏,随着明朝徽商的崛起,徽剧跟随着徽州商人的脚步游历了大江南北,与各地方戏种不断融合,变幻出更多更新的戏剧表现形式,这也是徽剧进京进而演化出京剧之外,徽州人艺术智慧的又一贡献。(如谱例图二)

图二

徽州歌谣《渔梁坝唱哈哈》中唱道:“渔梁坝水哗啦啦,乐童嬉戏打水花;彩石漂到河中央,蹦蹦跳跳似金瓜;迎来神龙飞舞呀,歌仙坝上唱哈哈。”在我们本科采风时我们曾经到过歙县的渔梁坝,据渔梁老戏迷说:自从有了渔梁坝后,练江水冲下坝时的哗哗水浪声,上坝妇女们洗衣服的啪啪棒槌声,孩童们在坝边玩时哈哈嘿嘿的嬉笑声,船工们在河边背纤时吆喝的劳动号子声,坝上坝下热闹非凡,浪花声、棒槌声、嬉笑声、劳动号子声,融为一体,千韵万声,先人们把它汇成了优美的歌声,进而产生了在渔梁坝一带的徽韵特色唱法“滚声——哈哈腔”。它具有久远的历史内涵和特定的地域音韵声腔特色。

二、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徽州民歌的传承人--操明花

操明花,女,安徽歙县人,2008年成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传承人。在1988年获得黄山市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之后,前往北京学习,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任糜若如教授对她的民歌天赋大加赞赏,再加上操明花努力学习,刻苦用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她演唱的许多作品在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机会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及的《十二月花》。早在1992年,操明花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口气录了12首徽州民歌和歌唱黄山风光的新民歌,被广播电台连续播放。2011年,操明花首次将徽州民歌中的“滚声――哈哈腔”的唱法带到了“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的舞台上。同年11月,经黄山市文化馆组织了“操明花徽州民歌传习班”,让更多的人民歌爱好者学习她的成功经验。

徽州民歌的传承人并不多,但是我却从中选择了操明花老师来说,因为在本科期间我曾经有幸听过操明花老师的讲座,也算是与她有过一面之缘。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于徽州民间音乐的喜爱,更从她身上学习到了那种传承徽州民间音乐的那种精神,她原本只是一个磨房的工人,在工作时她就喜欢边唱边工作,这样的她得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歌手大赛获得了第一名,这样一次机会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唱歌的信念,于是才有了之后她传承徽州民歌的基础贡献。

民歌来源于生活,它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原生态民歌,渊源流传,长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操明花深感肩上的重任,每年都要千里迢迢从北京回到家乡停留一段时间,到农村、到基层、到老百姓那里去采集民歌,她还赴徽州、宣城、绩溪等地体验生活,不断去抢救、挖掘、整理徽州民歌。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云海歌仙黄山情-民歌演唱家操明花专辑》,收辑了她演唱的《徽墨歌》、《小石桥》、《十二月花》《王三姐赶集》等17首有代表性的徽州民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在《九州彩虹——名人新秀》、《九州艺苑-民歌风》、《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往日情怀》、《每周一星》、《中国之声--民歌中国》等品牌栏目中,向海内外的听众介绍这位歌坛新秀。

2、徽州民歌的发展现状

徽州民歌以其独特而质朴的风格为自身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进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徽州民歌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徽州民歌歌者老年化、曲目失传化、传承人减少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徽州民歌的未来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徽州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脸。凌志远就在采访中说道,徽州人“他们喜欢听戏,却反对自己的子女学戏,当时的普遍认知是学戏唱歌为三教九流一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所以影响了徽州民歌的传承。”徽州方言也造成了民歌流传的一种障碍。在黄山各区县中,方言差别让不同地区的民歌无法直接传播。歙县方言为例,歙县分为两个方言区,但是每个乡镇方言就有不同。在不足50万人口的情况下,如此差异全国也不多见。

尽管形势不够乐观,但是黄山人依旧做出了许多努力,每年举办“徽州民歌大赛”,凌志远编写的《徽州民歌》被列为歙县乡土教材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徽州民歌的。

我认为要想更好的传承徽州民间音乐一是继续强化在各媒体上的演出、宣传,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全方位的宣传架构。二是不断内化徽州民歌在当地百姓中的心理地位。让民歌不再是“土里土气”的形象,而是与徽派民居,徽雕,歙砚,茶叶一样,享誉全国,乃至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三是应该积极推动徽州民歌和旅游事业的紧密联系。在黟县、歙县的古民居景点,安排民歌演出,推动旅游产业的多样化,一更加直观的向游客介绍徽州的风土人情。

结语

徽州民歌自身具有的鲜明特征,具备了在中国民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能力,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客观原因,徽州民歌还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在,徽州民歌将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朱蕾.《徽州民歌研究报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3)

[2]孙四化.《徽州民歌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6)

[3]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5

简介:李佳丽(1994/11),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生,专业:音乐,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