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法在化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近红外光谱法在化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周笑君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近红外光谱法在化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有效应用,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完善的药品生产监管平台,使原料与药品内潜在的问题被有效发觉,避免对药品质量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凭借近红外光谱法迅速扫描的优势,更便于提升药企产品整体生产效率,使药企市场份额得到显著增强。本文基于化药制剂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在明确应用优势与发展同时,期望能够为药品质量管控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法;化学制剂;质量控制;应用分析

近红外光谱法是指用可见光与红外光之间波长范围的光谱进行检测分析的方法。在检测使用过程中,无需对样品做预处理,并且无需破坏样品便能够得到确切数据,另外波长范围较广泛,因此适用样品检测种类也较为丰富,是我国目前样品监测中较常见的方法。

一、化药制剂质量控制常见问题

1.化药制剂生产原料质量不稳定

化药制剂原料在产出、运输、存储等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在不同批次的原料进出口过程中,原料的质量也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其次,目前化药原料在管理方面仍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这便使得原料市场环境内,经常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使药品生产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化药制剂工艺仍处于落后阶段

生产工艺制定不当,缺乏筛选、优化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过于复杂的生产工艺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难以保证化药制剂质量。生产工艺控制方面,不科学的制剂工艺会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均一性。同时,化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多集中在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对中间产品的质控重视不够,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化药制剂成品的质量。

3.化药制剂内有害物质超标

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在化药制剂生产中较为常见,此类问题是药企生产管理者过于重视有效成分含量的控制,而忽略的原料内可能潜在有害物质的含量,并且在药品制备与检测期间并未提供完善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这便极易使化药制剂内有害物质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二、近红外光谱法特点及质量控制优势

1.近红外光谱法特点分析

近红外区是波长范围700~2500nm的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之间的光谱区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等方法的发展及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析技术。我国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仪器的研制、软件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征决定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分析对象广泛:近红外光谱分析几乎可用于所有含氢基团的样品物化性质分析,对一些无近红外吸收的物质,可通过它对共存的本体物质的影响引起的光谱变化,间接反映相关信息;(2)可用于复杂样品的无损、快速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对样品的形态要求低,样品在分析测试前无需进行复杂的前处理,操作简单,可大大提高分析效率,节省分析时间;(3)适用于化药复方制剂生产过程的在线分析、在线监测:化药制剂生产过程涉及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压片与包衣等诸多工艺单元。目前近红外仪器生产厂商已开发出一系列用于近红外光谱在线采集的装置,主要有流通池、积分球和光纤探头三类,可用于化药制剂生产的在线分析。

2.近红外光谱法技术优势

(1)可辨别原料真伪与种类:原料质量与品类是影响化药制剂生产水准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药品生产与制备工作开始之初,药企必须提供完善的原料监督管理平台,确定原料的药性与质量适合加工使用,才能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根据以往调查资料可知,传统的原料检定方法通常需要对药品进行预处理,在解析与审核期间通常需要面临较繁琐的流程与较长的时间,不但难以满足现代药品高效生产的战略目标,更极易受外界元素影响,使药品审核数据偏离实际情况。近红外光谱法作为一种快速扫描技术,能够直接对样品做预处理,使整个检测流程简单便捷,且在信息量采集方面更具优势,并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损耗,使劣质药被及时筛选出来。

(2)可实现化药制剂全程检测:随着我国药品安全法规的不断完善,现代化药制剂的生产流线与药品质量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的介入,使药品市场具备了更广阔的拓展平台,因此药品服用安全问题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随着化药制剂原料渠道的愈发广泛,以往的监测管理措施已经难以适应原料运输与生产效率的需要,并且在生产工艺把控方面存在有那种漏洞,在盲目的生产管理环境下,极易使药品生产受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劣质药流入市场,使药企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在此期间,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能够通过快速扫描实现产业化的监督管理平台,此种方法不但有效减轻了监督管理者的压力,使管理水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此种方法更兼具便捷、省时与成本低的优势,能够适应各种操作环境,使药品生产流程的可控性显著提升。

三、近红外光谱法技术应用展望

任何一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近红外光谱法可较为客观地反映原料内在的质量,可不受原料形态特征的限制,无需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分析,省时省力,节约资源。

但是近红外光谱检测灵敏度较低,要求被测组方的含量大于0.1%,这对于原料中含量较低的有效成分则不能运用这种检测方法。同时,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间接的相对分析技术,需通过预实验搜集、整理大量有代表性的样品,这一过程则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面对化药及其制剂复杂的药效成分,建立系统的近红外鉴别模型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而且目前对化药及其制剂的近红外光谱法分析研究中,从数据采集、建模、数据验证,到最终进行检测等一系列方法与步骤尚未有统一成熟的方法和相关标准。

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中建立可靠的校正模型是关键因素。同时,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恰当的分析模型则是建立校正模型的重要前提。鉴于化药及其制剂是复杂的混合物,其吸收光谱是所含各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叠加,具有解析复杂的特点,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正模型以及建模方法学已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用于化药及其制剂分析的关键和研究重点。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需要结合化药及其制剂的特点,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化药及其制剂的分析领域,进而对化药研究和制剂生产发挥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近红外光谱法在化药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中的有效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药品检测与审核的效率,使药企市场份额得以显著提升,同时更简化了质量控制流程,降低了劣质药品流入市场环境的概率。故而,在论述近红外光谱法在化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期间,必须明确近红外光谱法的特点与优势,并提供详细的管理方案,才能为后续化药制剂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文龙,瞿海斌.近红外光谱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监控的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6(1):80-88.

[2]陈国权.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感冒灵颗粒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2017.

[3]罗雨.近红外光谱法在参芪扶正注射液醇沉工艺质控中的应用研究[D].2017.

[4]黄洁,单敏,王苑桃,etal.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33):474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