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看“国学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该如何看“国学热”

李芳芳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对于今天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对于此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眼观来看待。国学热呈现的方式就是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追捧。随着新时代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学热又热起来了,四书五经经典书目,像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又从沉睡中被唤醒,广泛地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但这种现象如果作为传统文化回归可以看成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则无疑是阻碍或局限未成年的心智发展。

关键词:国学热;批判性;传统文化

一、所谓“国学”及其局限

国学之词古已有之,简单从“国学”这个词的词源来看,如果要谈学,现代意义上自然指的是“学科”或“科学”,后者的范围更大,前面加上一个国家概念的“国”,无形中限制了科学的范围,这跟科学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本质相矛盾,很少有只属于某个国家的“科学”,这样的规律可能也无法称为科学。如果以“学科”的含义来理解,那同样也有问题,“国学”根本也不是指研究某国家现象的学科,也不是某个国家的学科。如果用“国”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官方肯定的“崇高”意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正统学科,那问题就更大,这是现代文明的大敌。用国家代表的政治力量来确定一种思想的占有地位,这本身就代表着愚昧和不可取。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不会设立“国学”。综合来看,根本不存在“国学”这样的学科或科学。不仅如此,“国学"这样的词汇,会让不明就里的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神圣感”,“学”之前加一个“国”字似乎就增加了真理性,这对于长期国家主义缺乏理性的中华民族来说,非但不利于祛魅,更助于愚昧的滋长和思考的萎缩。具体表现在面子文化,忠孝愚民政策等。

首先关于面子,面子文化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深深滋养,大人,孩子为了面子驱使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既然都不喜欢,为什么还要趋之若鹜呢?这大概用“人比人气死人”来解释更为恰当,因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竞争才催生出对立,斗争的思想,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人们不谈合作不谈团队精神,对立斗争成了群体里的特色。团队似散沙一盘的现象大大提高统治者的兴趣,作为统治者更加便统治与管理。

再次关于忠孝,忠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举足轻重。对忠孝思想文化的推崇,是为了让人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忠主要是表现在对上级和对国家的一种表现,简单一个“忠”字表述,怎能说清楚这种印记在国人骨子里的忠文化思想呢?当国家领土和国家主权被侵犯时,当我们的国人在国际社会中受到一些鄙视或者不尊重时,当中国传统文化被国际社会所亵渎的时候,广大中国公民则会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人民纷纷起来维护过国家,可以称为爱国。对国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视为忠,对统治者绝对服从视为忠。我认为忠应该只要体现在公平平等,“忠”在传统文化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有忠孝仁义礼智信,但公平唯独缺席。概览各朝代,下级对上级要尽忠。不管上级是否贤明,下级只会惟命是从。三国里刘备的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诸葛亮却不能当皇帝,甚至在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也只能辅佐他。我们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个皇帝是因为比演讲,比施政能力,比民意获得当选的。何为孝,在中国人思想体系里孝被视为一种固有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就是这样的一种牢固的家庭关系。由于出身的不同,有些小孩失去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完善的医疗保护,这是由于父母无能的原因吗?这个问题还需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制度是否也在作祟。因为子女无能支付长辈的高价医疗费用,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左右,皆是因为儿女的问题?这恐怕还需进一步反思。所以以上列举的诸多社会问题顺势转为家庭问题。

二、关于所谓“国学热”的解释

因为“国学”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被证伪,“国学热”这个词也就很很难说有意义。从现象上描述容易些,很多人越来越重视儒家经典或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从孩子的教育开始读传统蒙学读物,成人亦有读经的自愿团体,并且这样的现象这些年似乎日见增多,这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当前这种话现状说明当前的对于精神追求的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无法对应的。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群,都无法完全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这促使一部分人会想祖先处寻找答案。

其次,这是一种传统的延续。社会在演化,虽经文革的革命性破坏,传统文化经历了人为的加速消亡过程,但难以更改演化规律。传统文化中“读书”具有神圣地位,因为读书几乎是广大金字塔底层人通向顶层的唯一道路,顶层则拥有超越性的权力和魅力。经过一套控制性的文化教育,“经书”被套上了神秘的外衣,具有无与伦比的魔力,民族心理上把它们或多或少都看作“神圣的”“博大精深的”,加上现代社会古文教育并不很扎实,“难懂”似乎就代表了“博大精深”,人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要么怀有敌意,要么心怀敬畏。

再次,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人具有理性,具有了解自我的原动力。作为中国人都有类似冲动,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祖先在,这也很大程度上促使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意愿,想了解自己的祖先,根自于想了解自身。

最后,还有一些官方有意识的推动。虽然执政党是以反传统起家,但为了延续合法性的需要,传统在某些时候也会被推出来当做旗帜挥舞几下,如这些年的祭孔大典之类的,这有助于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共同认同感。但这种行为的结果如何值得思考,形式上的学古和尊古是否能够解放民族的大脑增加民族的活力或者多样性呢?

三、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今天的国学热.

批判性思维作为评判高素质的标准之一。何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要求,自我监控,自我修正的思维方式。它不受认得感性因素诱惑或摆布,也无关偏见,它考量的是我们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它有利于帮助我们发现人们在形成结论时的常见错误,帮助我们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当人们在社会上经验各种现象的时候,他们能保持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网络的正负面信息具备随时可以筛选和过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切身需要的信息,满足所有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顺利使自己愿望达成。批判性思维的重大意义还体现在如常学习生活中,包括学校教育,各种培训机构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做法,否则就很难迎合新时代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所以,批判性思维应该纳入到学生日常培养的内容之中,学生除了具备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意外还需要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置于重要地位。谈起国学,不是像人们脑袋里物化出来的一所封闭式,穿着汉服读经的书院形式的教学;国学不是普通大众所认为的固定的经典著作,国学作为确立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很多市场上也存在大批量的国学培训班,学生家长讨论纷纷,孩子们身着传统服装,仿效古人的读书模样,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像《弟子规》,《三字经》等。一方面选择了让孩子们在国学班学习,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在顾虑自己的孩子模仿大人“世故”似得礼仪能否顺应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否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面对种种的不确定,我们必要深入分析《弟子规》等国学产品背后蕴藏的系列价值系统问题。一方面要求孩子在家是懂事乖巧,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在社会上又能表现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展现自己;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进取心,积极健康向上,而不是固守陈规保守的。谈起国学时真的很有必要探讨真正价值意义了,对与以上家长对孩子的内心渴望,基本可以归纳为对国学经典的一种基本态度,从这种态度中也映射出人们对国学的学习持保留态度。国学与民族之本,国家精神相连,在网络娱乐盛行的今天,普遍的大众对信仰和各自的文化认同方面的确存在危机,当我们的传统文化民俗被其他国家拿来注册成为自己国家文化时,当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西方文化同化和侵蚀的时候,当国际学者纷纷研究我们的汉文化的时候,我们应有所触动,我们应该觉醒了,确实需要建立起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和时代社会发展并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信仰,而这种思想与信仰不是靠教育机构大肆宣传的泛泛得诵读教条式的古典著作不;这种情况类似于医生不能对病人对症下药,最低限度只要不出现生命问题,结果终究是无意的。

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符合当今新时代下大数据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期盼。对于当下的吹起的学习“国学”、“传统文化”之风,反映了人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国学的一种自我反思,也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一种积极回应。当然,我们也要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真正的把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宏大任务去承担起来,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趋势,不断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批判性思维》武宏志著,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人民日报.

[3]《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关键》,人民网注解.

[4]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三联书店出版杜.2009.6.

[5]杨春时.国学思潮批判[J].东南学术2010.(2).

[6]俞兆平.国学思潮是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J].东南学术.2010.(2).

[7]刘梦溪.论“国学”应该缓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