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张同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张同波

张同波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265600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74%,中西部占26%。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

(二)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

(三)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加强整体规划。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产业,有必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要在已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动漫业、出版业、影视业等重点产业专项规划,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二是完善法规政策。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应对国外文化扩张及世贸规则,制定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环境。三是开展配套服务。要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难点,开展针对性服务。并建立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为推进动漫业发展,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市场主体。合理划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减少和下放具体审批事项,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定规划、完善服务上来。在全国改革试点地区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工作,组建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开放文化市场,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建立联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

(三)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园区。首先,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将现代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环节,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推进核心层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推进广播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增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其次,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把民族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促进产业集聚。以建设产业园区为切入点,推进产业集聚。扶持建立一批示范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明晰定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四)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文化产业要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文化企业要深入做好市场调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营销手段,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影响力大的原创文化品牌。要做好文化品牌的经营管理,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在拓展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管理,维护品牌核心价值。

(五)搭建产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会展,使文化会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同时,要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积极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逐步完善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引导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动漫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职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