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技创新实验班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高中科技创新实验班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郝光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教学理念

一、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的内涵

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科目在创新式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牵涉到三个要素:创新、教学、高中语文。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创新”一词的解释是:“创新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从这一解释中我们可以获知,“创新”是建立在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的,它需要创新主体使用观察、推论、预测、假设等科学方法,概括、分析、类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来得出或修正科学结论。而这一过程,很难由个人完成,合作往往是创新的普遍组织形式。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有人综合两者对创新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而我们可以做一个更为详细的定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让其自由表达、质疑、创新、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的原则

(一)在课程观上,具有与传统教学互补原则

传授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接受的形式获得经验,创新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两种教学形式都通够使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积累、更新、重构的过程。创新式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追究,传授性教学更侧重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两者有共同的作用,又各有侧重点,因此不能将“创新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发挥两种教学形式的优势,根据具体内容加以有机融合,实现互补,这样就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创新式教学,使之实现最好的效果。

(二)在学生观上,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创新式教学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这名教师充分调动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而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一而论。

相对于其他课目,语文的基础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特点,更易于实现创新式教学的全面性。教师在充分挖掘语文课目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发动得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将可以作为创新式教学的优点和长处而得以充分彰显。

(三)在课堂设计上,具有情境性的原则

语文创新式教学的情境性原则,是指语文创新式教学的过程要在一定具体情境下进行,从广义上讲,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创新的欲望和兴趣,从狭义上讲,要求教师依据具体的问题,创造或再现一个与问题相关,便于问题解决的创新背景,使创新摆脱孤立的状态,有机的融合在一定情节,一定氛围,一定环境下进行。如果广义上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常态,那么狭义上的情境则是建立在对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语文教学内容—知识,语文教学目标—能力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即一定学生需要一定情境,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情境,一定目标的实现亦需要一定的情境。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三者,寻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来激趣、激疑,来唤起学生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推动整个创新式教学过程的展开。

(四)在教学外延上,具有时空延伸原则

创新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种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另一时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以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忽略这一点,创新式教学只会成为一时一地摆设,如同花瓶一样只好看却不中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曾激情澎湃地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创新式教学的延伸性原则,也就是指教学不只是局限于语文课堂,而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向外延伸,向生活靠拢,最大程度的体现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三、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明确创新对象,为创新式教学奠基

一个文本,总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合体,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所呈现的各种信息出发,寻找创新的对象。比如,针对作品的标题展开创新;针对作品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展开创新;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人、景、物的形象、作用或意义展开创新;针对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展开创新。

(二)合理利用教材,为创新式教学张本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具体到语文教学上,语文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但在过去,许多语文教师割裂了语文教材与其他三个因素的关系,错误的将课程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形成了教材唯上的意识。他们简单的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既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使自己成为了教材的奴隶。这样,对语文教材直接而毫无变化的呈现,实际上就是抹杀了知识存在的动态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极大的求知欲望,于是,创新失去了一片沃土,只是以理念或者口号的形式留存于高中语文的教学界。因而,要使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首先要使高中语文教材最大效能的发挥其作用,在领会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大胆、创造性的利用、丰富语文教材,以为创新式教学提供合适的空气、气分和营养。

(三)选择创新方法,为创新式教学引路

语文创新式教学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具体操作的层面是有方法可以遵循的。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认为,所谓创新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创新式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要选择合理的创新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进程,以保证学生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完成学习。

(四)有效教学控制,为创新式教学铺轨

教学控制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而对教学各因素进行的最低限度的把控。高中语文创新式教学具有目标多元性、内容开放性、过程互动性、结果建构性四个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遵循互补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时空延伸原则、过程结果辨证原则、情境性原则,这说明,创新式教学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动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牵涉到师生、生生、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检测等多组关系,这势必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控制措施,将教学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教师在创新式教学中过分强调无为,教学就会“逐渐由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方向清楚、边界清晰的有序场域变成一个目的弥散、组织散乱、方向迷失、边界模糊的无序场域”。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能力的结构与培养[J].上海:西北师大学报,2016第1期。

[2]马小宁,付丽彬。论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之结合[J].玉溪师范学院院报,2014第10期。

[3]刘咏梅.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丁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能力[J].黔西南日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