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统计信息化努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发展统计信息化努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桑淑芳(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吉林吉林132101)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86-02

摘要:企业信息化道路是提高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统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统计信息化的内涵理解、我国统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强统计信息化的发展措施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快发展统计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

只有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对企业信息化认识水平,把统计信息化建设列入统计工作基础建设重点当中,实现统计信息化,形成能够支持宏观调控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效规范、管理严密的统计信息化系统,才能为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提供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关于如何理解统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问题

一般说来,“化”是指事物从原先状态走向新状态的过程。随着信息的重要性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落后的信息处理方式,走上了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开发利用阶段,这被称为“信息革命”,由此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变化的过程就是信息化。

统计信息化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在统计部门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摆脱了落后的、传统的处理方式,走上了全新的开发利用阶段,由此在统计工作各个环节发生的变化过程被称为统计工作信息化”,它是“一个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低水平走向高层次,从高层次走向更高水平的历史进程”。

(一)关于统计信息化

1.从技术视角看统计信息化的内涵。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加快进步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扩散与应用。统计信息化的技术内涵集中体现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统计信息化为社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决定因素就是信息。经济发展快不快,社会文明程度高不高,都离不了信息。信息的利用可以直接或间接转换为生产力,统计信息一直是社会信息的重要部分,统计信息化有利于社会各行各业充分地利用社会统计信息,为社会技术创新服务。

2.从管理视角看统计信息化的内涵。统计信息化的管理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统计管理的信息化,即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统计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对统计信息流、人流、物流等的科学管理下,推动统计信息化发展。统计管理的信息化包括统计管理的理念信息化、方法信息化、组织信息化、人员信息化等;二是信息化的统计管理,即制定并借助于各种有关统计信息表达、传输及其应用的标准、政策、法规,规范统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和确保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合理性、有序性、合法性,包括统计信息标准化、统计信息安全化。

(二)关于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打造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分析利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涵: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原材物料的采购到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库存管理,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各方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1)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打造网络信息平台;(2)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3)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重组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融为一体。

在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更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搭建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利用,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信息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因此,能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否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实践证明:从技术角度出发实施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以管理作为出发点,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就比较大。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二、关于统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问题

当前,在构建统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有一哄而起的迹象。不仅许多省、地、市,甚至一些县镇也在争上统计信息化,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切实际地追求大而全,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许多基本问题没搞清楚就匆匆上马。这种势头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势必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是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只关注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而忽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统计信息化的本质是要推动组织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如果只是对现有体制、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简单地“信息化复制”,就可能使统计信息化建设偏离了方向,适得其反。

三是对已经建立的行业或部门信息化系统在没有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急于再上新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多年来各部门各企业办公自动化各自为政的逐步建设,已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可能一切推倒重来,关键是整合,否则旧的信息孤岛未除又出现新的信息孤岛,从而使未来的整合变得更加困难。

四是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重监管、轻服务,重视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忽视政府对企业、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这将达不到建立“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府的目标,也不能使公众从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克服盲目性要从制定规划开始,从总体上看,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不够清晰,统计指标设定与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出现脱节现象;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没有互联互通,安全可靠性差;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共享基础薄弱;法规、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跟不上网络和应用发展的需求等等。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主要是:

(一)政府加强统一规划和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基础工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必将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信息安全性差。因此,政府必须强化科学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相关标准,确保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步伐;为统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打造坚实的平台和奠定可靠的基础。有效减少重复建设,防止各自为政。

(二)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

统计信息化的建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适当地借“外脑”,广泛地与主要决策部门联系,摸清本地区统计工作迫切的现实要求,找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点。统计信息技术和统计服务更加注重实效,走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三)提高认识,争取社会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现在,社会对信息化的理解已经出现重大飞跃;无论是经济界还是决策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都跳出了技术层面的认知层次,把信息化与国家竞争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统一起来,信息化具备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部署周密、找准突破口

信息化的着眼点在于改造传统统计方法,而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统计软件是针对政府统计和广大统计人员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应用系统,它集数据采集、处理、转换、加载、数据管理、分析、决策支持、数据挖掘于一体,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仓库存储优化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分析方法,有效地对现有和大量的历史统计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处理。因而,要周密部署,取得实效。

(五)更新观念、创新思维

创新是统计服务工作不断进步的根本出路,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源泉。统计信息化事业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现阶段,要加快建设统计信息化的步伐,必须做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全面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统计人应该拥有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精通统计业务技能;能够科学的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处理统计信息,实现统计信息的快速增值。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把好统计工作人员的准入关,选好用好人才,建设好统计队伍;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统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待遇,稳定统计工作队伍,以技术和手段创新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随着国家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道路是提高现代企业竞争力必由之路。统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对统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