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程洁

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265600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核心目标是在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周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靠什么?答案很简单,唯有创新!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更加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以前的十二个“五年规划”更加重视中国经济在“量”的层面的扩张,以“量”带动质的提升,而“十三五”则更注重“质”的飞跃,并据此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这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这是贯穿《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局部的战略。

一、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从我国的发展形势看,创新发展是形势所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将近8000美元。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到了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等基本特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动力的转换,它决定了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收入的经济体屈指可数,他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打造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关键看能否依靠创新真正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二)从国际的竞争形势看,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总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孕育产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就成为了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三)从民族的伟大复兴看,创新发展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它的经济总量、人口和幅员,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还是守旧,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关国运兴衰。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但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来讲也是很罕见的,我们中华文明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翻看中国古代的科技史,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发明的话,中华文化也不会如此繁荣。在农业社会里,我们走在了人类历史前列,但到了近代以后,中国落伍了,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面向未来,我们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真正用好创新这个最有力的杠杆,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强路。

二、正确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

《建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这是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出的崭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使我们党对创新的认识、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正确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一)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思考和谋划创新必须把创新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局中来。创新要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就必须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通过真正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机制体制,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建议》在创新问题上,最大的突破是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观点,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并且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莫大的认识层面的进步。理论创新指导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保障着持续的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领着全面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科学把握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创新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缺乏大量的世界级科技人才,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要应对这个严峻挑战,确保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积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强化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撑

科技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投资,与建设有形的工厂、楼宇、道路等相比,对科技的投资往往更能体现政府的远见和胆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切实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增强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

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和保护,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适时跟进。根据新的知识产权法,现在知识产权侵权要入刑事罪,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很多的研发投入一会就被别人模仿了,那他为什么要去创新,为什么要去研发呢,都是白干。强化和践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仅是履行国际承诺和义务,更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自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