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碑刻简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灵岩寺碑刻简录

艾文馨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353)

摘要:灵岩寺,建于东晋,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寺中现存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是对灵岩寺的一次实地考察后,然后对寺内众多碑刻塔铭遗迹以朝代为划分进行整理,计数,并对部分清晰可考的碑文塔铭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塔铭;记录

灵岩寺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寺内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经不完全统计约有500余宗(件)。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其中有众多碑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统计灵岩寺内各种碑刻、塔铭、题记共约500余件,按碑刻时间来看,最早的碑刻时间为唐代垂拱四年,唐之前没有发现可考碑刻,唐、后晋、宋、金、元、明、清各有碑刻数量不等,另有为数众多的碑刻塔铭无朝代落款,时间不可考,或有一碑含多个朝代落款的现象。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整理如下:

1、唐代

寺内所收唐代时期碑刻不多,共三件。其中《唐垂拱造塔记碑》是寺内所藏时间最早的碑刻,《灵岩寺頌碑》更是书法家李邕所作,十分著名。

《唐垂拱造塔记碑》此碑刻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垂拱是武则天的年号,是灵岩寺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现立于天王殿东侧。

《灵岩寺頌碑》由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立石于天宝元年(742)十一月,行书,后附何绍基题跋。此碑现存灵岩寺天王殿西侧鲁班洞内西侧墙壁上。此碑既有对灵岩风光的描写,又有对高僧事迹的称颂。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

2、后晋

寺内所存后晋碑刻只有一宗,为《佛顶尊胜陁羅尼真言啓请序》,八面柱,有残缺。

3、宋代

寺内所存宋代碑刻塔铭共约16件,较为著名的有《题灵岩寺》、《圆通经碑刻》和《勑赐十方灵岩禅寺碑》。

《题灵岩寺》全文楷书。熙宁八年,苏辙在路经灵岩寺时曾作《题灵岩寺》诗一首,来描写灵岩寺景色及寺内的清幽,因苏辙当时名气不显,并未被世人知晓,三年后苏辙偶遇友人提及此诗,友人便命苏子重新墨书并刻石立碑,但此碑原刻不久就丢失了。靖康初年,当时的灵岩寺住持偶然得到了苏辙的墨本,于是重新摹勒上石,保存至今。

《圆通经碑刻》,行书,宋代书法家蔡卞手书,亦称《楞严经》刻石,共计碣石4块,正文为行书,题款为正书。此碑优美豪放,如龙蛇屈伸,仪态万方,恰好与石碣上面壁缝中盘根错节的“千岁檀”相衬,别具风姿。灵岩寺内能够保存有蔡卞手书的碑刻实属珍贵,有相当高的价值。

《勑赐十方灵岩禅寺碑》正书,此牒文为确定僧人行祥接替永义为灵岩寺主持一事,涉及到齐州、京东路转运司、开封府、左右街僧录司和中书省(宰相办公机构)等政府机构。碑阴人名为该事件的当事人,涉及官员、寺院的官职、官阶、封号达40种。碑側为后人访古之题刻。该碑有极强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教关系、十方制寺院的僧团关系、地方政府的税收制度、北宋时期的官阶制度等提供了实例。

4、金朝

寺内所存金代碑文约14件,其中碑刻《灵岩禅寺田园记》刻有古地图,十分珍贵。

《灵岩禅寺田园记》碑,图文碑,碑文为正书,在灵岩寺天王殿内,该图碑被收入《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是古地图中的珍品。碑阴为明昌五年上奏断定田园记碑阴界至图,印刻菩萨像和田园图示,并刻文:“济南府长清县灵岩寺明昌五年上奏断定田园记碑阴界至图本”。

5、元代

寺内所存元代碑刻塔铭共约四十多件,不足五十,且多为塔铭。

《大元国师法旨碑》此碑在灵岩寺天王殿东侧,刻于至正元年(1341)。额篆“大元国师法旨”,碑阳之上刻梵文,字如钩丝下垂。碑阳之下刻汉文,正书。碑文为汉藏文对照,是保护灵岩寺财产的规定。上半为藏文,文十二列,字如钩丝,下半为汉字,藏文和汉文同刻一碑,在内地是罕见的。上半部的藏文,法国学者沙畹曾译出部分,后来国内学者也多有著述。

《达公禅师道行碑》,立于元大德五年(1301)。左思忠撰文,僧正闲正书,夏中兴刻石。此碑文字绝妙,词语流畅,禅意深蕴,是元代难得一见的美文。

6、明代

寺内所存明代碑刻塔铭共约三百余件,其中明洪武年间约有两件,明永乐年间约有两件,明宣德年间约有三件,明正统年间约有四件,明景泰年间约有五件,明成化年间约有十二件,明弘治年间约有四十件,明正德年间约三十余件,明嘉靖年间约五十件,明隆庆年间约九件,到了甚至明万历年间多达九十余件,明天启年间约十九件,明崇祯年间约16件。这个时期留有大量的碑刻,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其价值难以估量。

《神通寺记碑》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神通寺记碑,位于神通寺讲经堂遗址处,王勅篆额,张天瑞撰文,朱世准书丹。是碑有赑屃碑砆,有双螭龙碑额,碑额中间有圭形额面,不似明代风格,而是具有典型的元代中后期风格,同时碑身边缘有打磨痕迹,根据碑文记载,该碑刻立于撰文12年后,基于以上,此碑疑似为覆刻碑。该碑中间断裂,每行缺1字,两面刻,碑阴为门人题名。碑文中对当时的神通寺及其周边的地理风貌、古迹遗址多有详细记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7、清代

寺内所存清代碑刻塔铭共计约三十余件,不及四十。其中清顺治年间约十四件,乾隆年间约17件,其中大部分为乾隆御笔亲题。历数中国古代帝王,在名山大川遗留墨宝最多的非乾隆莫属,乾隆是为爱玩的皇帝,六下江南,多次微服私访天下,足迹遍布天下,乾隆曾八次驻跸于灵岩寺,据文献记载他作就的关于灵岩寺的诗词约130篇,几乎都被刻成了摩崖或诗碑,至今尚存过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卓锡泉和御碑崖两处的御笔刻石。

《卓锡泉》卓锡泉西侧岩壁,嵌有乾隆咏泉诗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锡泉》诗,作于乾隆二十二(1757)年。

《乾隆题甘露事诗碑》碑长80厘米,宽60厘米,行书。庚子(四十五年)新正下浣,御题。按《泰山道里记》记载,碑阳、碑阴及两侧原各刻诗一首,共刻诗四首,今仅存碑阳一首的首行和碑侧一首,其余全埋入墙内。

8、一碑多朝代和无朝代落款碑刻

灵岩寺内有众多时间可考的碑刻,也有很大一部分或没有具体时间年代、或一碑多朝代题款、或碑身残破时间不可考的碑刻,这一类碑刻约九十余件。

结语

本文仅以寺内可查的碑刻塔铭进行一个初步的记录查数,或有遗漏不查之处,不尽完善。灵岩一行除了对书法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也对碑刻的保护不够完善深感惋惜。希望学术界能够对灵岩寺相关研究加以重视,也能让人们全面了解灵岩寺碑刻文献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震.灵岩碑录[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

[2]李裕群.灵验寺石刻造像考[J].文物,2005

[3]胡孝忠.北宋山东《敕赐十方灵岩寺碑》[J].北京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艾文馨(1995.12-),女,山东省临沂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